威海:一根碳纖維“拉動”大國重器
■編者按
干出“走在前”的樣子,干出“挑大梁”的擔當。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山東視察,為山東發展把脈定向、掌舵領航,賦予山東“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擔當。
當前,為奮發有為做好經濟工作,全省上下認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省委十二屆八次全體會議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部署,鼓足干勁、改革創新。
為生動記錄山東16市高質量發展的火熱實踐,挖掘經濟典型案例,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提振發展預期信心,大眾日報·大眾新聞特別推出“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干字當頭 勇挑大梁”大型行進式主題報道,派出16路記者深入企業生產車間、項目建設現場,用腳步丈量大地,用鏡頭記錄發展脈動,為你帶來高質量發展一線的最新報道。
“這款手機,最吸引我的是使用了碳纖維內屏支撐層,輕薄又堅韌。咱們威海企業生產的碳纖維,還廣泛應用在我國航空航天領域的大國重器上,我感到由衷的自豪!”1月10日,在威海市新威路的華為服務中心,市民王勇一邊展示新買的華為Mate X6手機,一邊對記者說。
在去年年底舉行的華為新品發布會現場,僅僅幾克的碳纖維就能吊起一臺300斤重的摩托車。小小碳纖維何以有如此威力?
“耐得住3000攝氏度的高溫,強度是鋼鐵的10倍,還耐酸耐腐蝕,具有超強的抗疲勞性,這就是被譽為‘黑色黃金’的‘21世紀新材料之王’碳纖維。”威海光威復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光威復材”)董事長盧釗鈞解答了記者的疑問,“1月10日投入商業運營的全球首列碳纖維地鐵列車,也使用了這種材料。”
想要了解光威復材生產的碳纖維,還得從釣魚竿說起。作為“中國釣具之都”,如今全球60%以上的釣具產自威海,產品遠銷6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在多年以前,國產碳纖維一直沒有突破技術壁壘,威海不少主營釣魚竿業務的企業只能依賴進口碳布。
“那時的窘境,我們用一句到現在都扎心的話來概括,就是‘通知性漲價,賞賜性供給’。”盧釗鈞說,為了打破困境,光威復材成立子公司威海拓展纖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拓展纖維”),成為我國第一家從事碳纖維研發生產的民營企業。通過在研發上下功夫,如今拓展纖維不僅助力國產碳纖維實現“從無到有”,還對標國際碳纖維最高水平成功研發出T300到T1100、M40J到M65J等15大類全系列型號,助力我國航空航天等重點領域裝備實現了碳纖維國產化替代,“拉動”了大國重器。
企業乘風破浪的背后,是威海市在碳纖維產業集群建設上的超前布局和不懈努力。2015年,威海臨港區打造碳纖維產業園,持續引進國家碳纖維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等24家高端科研平臺,與42家高校院所建立長期合作關系。2018年,威海市將碳纖維及復合材料選入八大產業集群重點培育,配套協作、資源共享、優勢顯著的特色產業集聚區加速形成。
“有拓展纖維這一龍頭企業牽引,還有碳纖維未來廣闊的應用場景,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延鏈補鏈,從一根碳纖維拉出一個產業集群,形成新的增長點。”威海臨港新材料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碳纖維產業園的開發、運營、招商等工作,該公司副總經理江宜靜介紹,如今的碳纖維產業園里,40多家上下游及配套企業和機構“卡位入鏈”,將30萬平方米的廠房全部“填滿”。
山東天錕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錕科技”)就是“卡位入鏈”的企業之一,主要從事高端無人機系統生產制造。“原來做試飛要跑很遠的路,現在園區不僅給我們配套提供了試飛場,還協助我們申請了試飛的空域,大大提升了研發效率。”天錕科技董事長杜綿銀告訴記者。
隨著天錕科技等一批碳纖維應用企業的發展成長,“中國碳纖維基地”落戶威海,威海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特色產業集群鏈條已涵蓋研發、轉化、生產、檢測等全環節,產業逐漸向汽車輕量化、壓力容器、風電和建筑補強等領域擴展。2024年1-11月,威海市碳纖維等新材料產業集群實現營業收入284.4億元。
如今,“黑色黃金”也越來越多地走進百姓生活。“這是我新買的羽毛球拍,框體由碳纖維復合材料制成,輕巧、堅韌、不易變形,感覺自己球技都提升了。”在威海乒羽健身中心打羽毛球的市民叢靜靜說。
“目前,碳纖維加固已成為房屋建筑結構加固最常用的加固方法之一,具有高強高效、材質薄、重量輕、施工便捷、耐腐蝕性好等特點。”許鵬程是碳纖維產業園的一名工作人員,對于碳纖維的創新應用如數家珍。
“下一步,威海市將聚焦新質生產力發展加力突破,持續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不斷培育壯大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奮力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威海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邢海波表示。
■短評
既重視“0到1” 又要重視“1到N”
威海碳纖維的發展歷程,有兩個“閃光點”:一是面對技術壁壘,堅持自主創新,實現了高性能國產碳纖維從“0到1”的歷史性跨越;二是在“0到1”的基礎上,一根碳纖維拉出一個產業集群,也“拉動”了大國重器,40多家上下游及配套企業和機構“卡位入鏈”,“中國碳纖維基地”落戶威海。
對創新發展來說,“0到1”很重要,解決的是從無到有的基礎性問題,是一個企業、地區和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沒有“0到1”,便無“1到N”;而“1到N”同樣很重要,“1到N”解決的是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的問題,是讓“1”產業化,實現市場價值倍增,而且會對“0到1”起到反哺與提升作用。威海重視“1到N”,尊重市場,也重視政策引導,成立了專業園區運營公司,讓碳纖維產業迅速壯大,從而實現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
( 大眾新聞記者 胡偉 鄭莉 周學澤 孫順科 通訊員 任現輝 姜凌春 )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