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泰山·揭秘泰山丨泰山斗母宮歷代尼僧修行考
□侯曉琳 路秋生
斗母宮是泰山著名古建筑群,原稱“龍泉觀”,位于泰山龍泉峰西南的主盤路東側,是泰山一處重要廟宇。斗母宮雖是道家場所,明末到20世紀70年代一直為尼僧住持,從第一代住持性江,到最后一代住持正品,前后延續近400年。本文擬以斗母宮內的石刻碑文為基礎,搜集歷代游記、筆記等有關記載,參照前人的研究,試對斗母宮尼僧修行加以考述。
? ? ? ?斗母宮歷代尼僧考述
斗母宮尼僧宗派屬于臨濟宗,臨濟宗是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之一,由唐代義玄創建。因義玄住在鎮州(今河北省正定縣)滹沱河畔的臨濟院,所以稱為臨濟宗。斗母宮照壁上嵌有“臨濟正宗比丘尼世系圖”碑,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立,內有四十八代字輩,即“智慧清凈、道德元明、真如性海、寂照普同、心源廣緒、本覺昌榮、能仁正果、長衍寬洪、為傳法印、金悟惠隆、堅持戒定、永繼祖宗。”在上列四十八代中,最早入主斗母宮者,為十一代性江,一直傳到正品的徒弟,共有十八代尼僧。其中,在碑刻中出現的住持有九代人,分別是性(性江)、海(海住、海銀)、心(心海)、源(源興、源志)、廣(廣平)、緒(緒魁)、榮(榮桂)、能(能慶)、正(正品)字輩(同一字輩算作一代住持)。據斗母宮周圍老居民回憶,正品的師叔仁德曾任住持,仁德在內共歷十代住持(中有一代住持法名待考)。斗母宮數代尼僧篳路藍縷,在自身修行的同時,也為斗母宮留下了一段難以磨滅的歷史。
斗母宮尼僧修行探究
斗母宮最后一任住持正品曾說,從清末尼僧重新入主斗母宮后,修行戒律開始嚴格:入宮先認師父,嚴守五戒,在本宮修行幾年后,要到北京大寺“受戒”。受戒時,用戒香灸燒額頭或手腕,灸成數個黑疤,作為完成受戒的標志;由于宮內奉祀的神像多,每天早、晚都要念經拜禪,每月逢單日在北院正殿前念經,雙日除念經外,還要拜禪,每逢神佛節日,都要舉行祝拜儀式,在儀式上要誦念全經,因此誦經和禮神的任務較重;宮內一般的尼僧平時要進行禮神活動,每天早、晚兩次向各神上香,逢六月、臘月和每月初一、十五,除上香外,中午要增加一次送食。即各神龕前送一碗水、一碗米,放在供臺上,晚上把水和米澆撒在殿門內外。斗母宮尼僧集體生活,吃大鍋飯。吃齋分為兩種,一是吃全齋,即長年吃素,一種是吃花齋,即每年六月、臘月和每月的初一、十五吃素,其余時間可以吃葷。收入來源于拴娃娃、香火、賣茶水錢及外出化緣,生活較為清苦。
斗母宮作為道教與佛教文化互相融合的場所,既供觀音菩薩,又奉碧霞元君。碧霞元君民間俗稱“泰山老奶奶”,是泰山影響力最大的女神。道教認為,碧霞元君“庇佑眾生,靈應九州”,能扶弱懲惡,為人送子,有求必應。在民俗信仰中,觀音菩薩也是能賜福保佑的神仙。斗母宮第七代僧心海任住持期間,斗母宮逐漸進入鼎盛時期,香火旺盛。從斗母宮院內的《劉義厚等捐資題名碑》《高恩等進香碑》可以看出,當時香客眾多,匯集于斗母宮,捐舍資材,祈求神靈庇佑。在百姓心中,斗母宮的許愿求子十分靈驗,祈求神靈賜子,迄今斗母宮內建筑墻體上還有麒麟送子的磚雕圖案。據《斗母宮新建白衣殿記碑》載:“白衣送生子孫殿也,能滿世人求子之愿”,《高恩等進香碑》載:“斗母宮更為靈應,求子得子,求孫得孫。”清末總兵張勛、衍圣公孔令貽親自到宮內拴娃娃,最后都達成心愿,施舍重金。末代衍圣公孔德成在1922年題寫了“膚寸升云”匾,至今還掛在宮內。眾多香客得償所愿后,大多向斗母宮捐資舍財,為廟內宮殿、亭臺的建造、修繕貢獻了力量。
斗母宮尼僧從古至今篤學通文、化緣修繕
從斗母宮碑刻及相關文獻材料上可以看出,斗母宮與皇家結緣。據《太監進香題刻》載:“明天啟三年(1623年),內宮太監來斗母宮進香,多達十幾人。到了清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奉孝慈太后來泰山祭祀,曾到斗母宮上香。自此宮內香火興盛,士紳顯宦紛紛助修。清乾隆間建修鐘鼓樓碑記中,捐修官吏多達60余人。世襲衍圣公孔憲培、孔慶镕均與斗母宮結緣,捐修鐘鼓樓等。衍圣公孔令貽、長江巡閱使張勛的名字也赫然在目。近代維新領袖康有為也與斗母宮有不解之緣,其參與丁巳復辟活動失敗后,曾來到斗母宮隱居。法霖任住持期間,其與泰安寓公“趙家公館”(趙爾巽家族)及山東軍務督辦張宗昌保持良好關系,不僅維系了寺廟的安全,還使宮宇得到捐修。趙爾萃參與捐修寄云樓,開挖“天然池”,并親自撰書碑文。一時文人墨客紛至沓來,題寫了大量匾聯,成為藝文盛事。
斗母宮的尼僧多因家境貧寒,迫于生計而遁入空門,在很小的時候就出家入宮。在眾多清人雜記中都提到了這一現象,“余至時,但有二少尼,一曰仙亭,一未問其名,老尼綏綏然,款客甚殷”(見清林紓《畏廬瑣記》);“一老尼一正巽外,尚有一稚尼,度之,不過十一二齡耳”(見袁克文《辛丙秘苑·寒云日記》)。據正品回憶:她入宮時才七歲,宮里請了周圍證人與正品父親一起吃了酒席,立下字據,削發換服,小姑娘自此遠離父母,與青燈古佛為伴。幼尼入宮一般由師傅教念經文識字,清光緒年間宮內專門聘請文化教師,給幼尼講授四書和經文,增加尼僧的文化素養。據清人《王鐘霖日記》載:“夢仙吐囑風雅,性情聰慧,一時士大夫登山者,無不樂與之接談,贈答極多,張壽泉刺史欲為刊集。戊午九月,余再見之,已如漁洋賦《秋柳》時矣。屬留題一聯:‘夢為胡蜨常如我,仙比鴛鴦果羨誰。’(文中張壽泉即泰安知縣張鳴鐸,尼僧夢仙應為心海弟子)”因此很多文人留下的筆記或游記中都提到了斗母宮尼僧,比如劉鶚《老殘游記續》、金安清《泰山游記》、張謇《張謇日記》等。日本近代著名學者后藤朝太郎曾以親身經歷對斗母宮尼僧的生活進行了詳細記錄,提到尼僧熱情招待入宮休息的客人,與他們親切融洽地交談。這是斗母宮尼僧不同于他處的突出特點。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