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蜜臀,中文字幕无码人妻波多野结衣,亚洲va欧美va人人爽,亚洲人成在线网站

  • 多杰才覺:在拉薩河源升起國旗

      新華社拉薩1月1日電(記者魏冠宇)地處西藏自治區那曲市嘉黎縣的麥地卡濕地,是雅魯藏布江重要支流之一拉薩河的源頭。在麥地卡鄉瑪布爾村,有一位名叫多杰才覺的村民,今年58歲。每月1日,他都會在自家院子內外升起五星紅旗。

      白手起家的“牧業發展先進個人”

      “我的父輩是農奴,生活特別窮。雖然住在牧區,可是家里沒有牲畜。一件衣服,全家人輪換著穿。”多杰才覺說,“1959年民主改革以后,我的父母過上了好日子。他們從小教育我,要銘記黨的恩情。”

      民主改革以后,多杰才覺家第一次有了屬于自己的牲畜。“我聽從黨的教誨,靠自己的雙手致富。有了錢就去買牛犢、羊羔和農技資料,學習養殖知識。”多杰才覺說。

      1984年,18歲的多杰才覺被評為那曲地區“牧業發展先進個人”。從那一年起,他開始在自家院子里升國旗,讓它與太陽從牧場一同升起;1993年,多杰才覺加入中國共產黨。

      “因為年輕時專心搞牧業,現在我的生活吃喝不愁。”多杰才覺說,現在他家有108頭牦牛存欄。

      “過去村里有個別人,明明有手有腳、年富力強,卻等著‘吃低保’。”多杰才覺說,“脫貧攻堅時期,黨和政府先來扶志,還提供許多政策性崗位。有了活計和出路,‘等靠要’的現象現在就沒有了。這就是黨的高明之處!”

      紀念十八軍升旗處 堅持升旗40年

      村名“瑪布爾”在藏語中是紅色的意思。曾有人問:這里只有綠草、藍天、雪山,沒有紅色的景觀,村子為什么叫“瑪布爾”呢?

      “就是因為這里有麥地卡的第一面國旗,有十八軍流下的鮮血。所以它叫‘瑪布爾’。”多杰才覺說。

      1951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進藏時經過嘉黎縣,在麥地卡升起這里的第一面國旗;1959年平叛斗爭中,十八軍也駐扎于此地。當地的老人對軍民魚水之情念念不忘,嘉黎縣也為在麥地卡戰役中犧牲的解放軍戰士豎起碑紀念。

      然而長期以來,麥地卡鄉許多人不知道第一面國旗在哪里升起。

      “父母從小告訴我,它就在我家外面。”多杰才覺走到自家院外幾十米外的一處旗桿。“這里就是十八軍在麥地卡升起國旗的地方。為了記住這里,從18歲起我也在這里升國旗。一開始是木頭旗桿,現在換成金屬桿,下面用灌了水泥的鐵桶穩固它。”

      這一升,就是整整40年。

      “國旗在我心中是一切。每次看到它我心里都暖暖的。紅軍、解放軍扛著紅旗,總能打勝仗。只要有紅旗,我們今天還能戰勝一切困難。”多杰才覺望著國旗說。

      2017年看到山南市隆子縣玉麥鄉卓嘎、央宗姐妹的事跡,多杰才覺深受鼓舞。

      “雖然我家不是邊境,但這里是十八軍進藏升起國旗的地方,是拉薩河的源頭,也要守護好它。我想,我們心中有一種共鳴,那就是對黨和國家的愛。”他說。

      自覺參與生態環境保護

      麥地卡鄉平均海拔4900米,是一片高原湖泊沼澤草甸濕地。黑頸鶴等珍稀鳥類在這里繁殖、遷徙,拉薩河的源頭也在這里。

      2005年,麥地卡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2018年,國家批準麥地卡建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大門就設在瑪布爾村外。

      “從小我聽父母說,人與自然是一體的,一切生命是平等的,要和諧相處。”多杰才覺說。

      作為一名老黨員,多杰才覺堅持理論學習,也關心時事,常看新聞和電視節目。通過學習,他對黨和國家的政策,特別是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有了更多領悟和思考。

      “一條河流,如果源頭遭到破壞,到下游會更差。青藏高原是‘亞洲水塔’,如果高原環境保護不好,平原上的人們就會受苦。”作為那曲市基層骨干宣講員,多杰才覺利用各種機會動員群眾,呼吁環境保護。

      多年來,多杰才覺走過許多地方,除那曲和拉薩,他還去過杭州、嘉興等城市。當看到南湖的紅船時,這個藏北老漢激動得掉下了眼淚。

      多杰才覺常往拉薩河源走,一邊走,一邊思考。“生在瑪布爾,我十分知足。能在這里生活、升國旗、守護河源,我想起來就高興。我們要記得今天的美好生活從哪里來,也要靠自己的雙手搞生產、保護好生態環境。”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舉報電話:12377 舉報郵箱:jubao@12377.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魯公網安備 370902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