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泰山丨《修理泰山盤路碑記》
□宗世強
《修理泰山盤路碑記》在紅門宮北小碑林中段盤道西側,立于光緒八年(1882年),碑帽高93.5厘米,寬91厘米,刻有雙龍戲珠、祥云圖案,中書“皇清”二字,和《陳士杰修盤路記碑》均由拱形磚墻圍護,碑文如下:
泰山由麓而至頂四十余里,其間石磴六千七百余級,合計其地尚十不逮一耳。歷年既久,半已傾圮,行者多有隕越之虞。道熔于是歲春月,爰檄曹守濬澄、徐令壽基,計工修葺,危者安之,毀者易之,以及橋梁陡崖石坡等工,亦皆修治完固,而險峻難躋之道,拾級可升。今而后,行者皆便于登降矣。惟恐更閱數年,而今之所謂完固者,又何若也?因于事后提撥間款銀五百兩,合修理山路工項銀五千五百兩,共成六千兩,分發濟、泰、沂三府生息,以為歲修之費。道熔于奏聞后,己奉俞旨準照所請,爰為之記,以垂永遠焉爾。
光緒八年,歲次壬午孟秋。宜興任道熔書。
碑文大意為:
泰山從山腳到山頂有四十多里路,石頭臺階有六千七百多級,不過有臺階的地方還不到泰山整體的十分之一。因為年代久遠,有一半臺階已坍塌毀壞,上山的人常常有摔倒跌下來的危險。道熔在今年春季就給州知府曹濬澄、泰安知縣徐壽基下發公文通知,讓他們計算好工程量后開始進行修繕,把坍塌的地方修繕加固,把毀壞的地方修整如初,還有橋梁、陡崖、石坡等都修理得完好堅固,這樣原本破敗不堪、險峻難行的道路,現在順著平坦的臺階就能安全輕松的上去了,從今往后,民眾上山下山都方便了。竣工后,我有一件擔心的事,就是再過幾年,這些如今完好堅固的地方,是不是隨著年歲長久又會損毀呢?于是在工程結束后,把剛籌集到的五百兩銀子,加上前期修理山路的工程余款五千五百兩銀子,共計六千兩銀子,分別放到濟南、泰安、沂州三個府,讓這些銀子生出利息,以作為每年維修山路的費用,此事向朝廷奏報并得到批準后,寫下這篇記文,好讓這件事能接續進行下去。
任道熔字礪甫,別字筱沅,晚號寄鷗,江蘇宜興人,歷任湖北、河南、江西、浙江、山東諸省知縣、知府、道員、布政使、按察使、巡撫和河道總督。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退居蘇州,購得徽商汪氏廢園,營造別業,現任道熔故居頤壽堂位于蘇州市人民路樂橋干將西路北側,1963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2022年12月13日,《濱州日報》文章提到:光緒廿五年(1899年),李鴻章會同巡撫張汝梅、河督任道熔查勘河工提出,凡平工以頂寬四丈五尺為率,底寬以十一丈至十五丈為率加倍,其中改之為堤者,并照此式修培。
關于曹濬澄與徐壽基,張冶先生《山東泰安州(府縣)金元明清長吏小傳》中寫到:曹濬澄,江蘇如東曹埠人。吏部引見折未檢到曹濬澄之記。在泰山將軍石南,有“水不在深”刻石,刻于光緒七年(1881年),款為“光緒辛巳年十月,東臬曹濬澄書”。光緒七年(1881年)十月,泰安知府曹濬澄與知縣曹鍾彝因泰城井水苦咸,乃導泰麓之泉,自王母池而下,環繞岱廟,貫注遙參亭南;又于亭前鑿池以蓄水,名曰“雙龍池”,供商民汲取飲用。世人因董其事之府縣長吏皆曹姓,遂稱其渠為“曹公渠”(刊石于梳洗河石壁)。工竣,立《曹公渠記碑》《雙龍池碑》于雙龍池前。廩生趙步瀛《曹公渠記碑》稱:“辛巳春,太守曹老公祖(濬澄)、邑侯曹老父臺(鍾彝)來蒞茲土……尤惓惓于水利之未興。”曹濬澄撰(候補知縣傅錕代)《雙龍池記碑》云:“辛巳夏,余來守是郡,邑令曹亦后先蒞任焉。”光緒十四年(1888年),曹濬澄任山東督糧道。今江蘇如東縣有曹濬澄墓,位于曹埠東北范公堤內側。
光緒八年(1882年)亦修整過一次泰山盤道,此次負責人為“曹守濬澄、徐令壽基”。徐壽基可能亦為候補知縣,與黃麗中例相仿。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