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從何而來——經濟大省一線走讀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為什么都喜歡去廣東工作”登上微博熱搜推薦。回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總結的一年經濟形勢,即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形勢復雜嚴峻,這個詞條登上熱搜,更顯深意。
而現實生活中,一個數據成為“喜歡廣東”“相信廣東”重要注腳:實時在粵人口1.5億人。
為什么更多人選擇相信廣東?連日來,我們走讀經濟一線,試圖找到答案。
一線走訪,感受經濟跳躍的脈搏
離開“信息繭房”,直面一線現場,我們最大的體會是,愈發嚴峻的經濟形勢有如一場大考,但廣東并沒有吐槽“題目難”,而是一言不發,奮筆直書。
在揭陽大南海石化工業區,我們最深的感受便是“快”。投產一年多來,工業區的廣東石化項目就已加工原油超3000萬噸,工業區整體帶動惠來去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92.7%。
承接產業有序轉移的政策不僅使粵東受益,在廣東另一翼的茂名,東華能源(茂名)烷烴資源綜合利用項目落地,成功為城企雙方找到需求契合點,一場為共同產業理想的“雙向奔赴”一拍即合。
視線回到珠三角。在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大橋等超級工程落成后,位于佛山高明的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完成工程招標,在地理空間意義上,將進一步豐富珠江東西兩岸“暢通國民經濟循環”選項。
與佛山同城相望的廣州,其傳統優勢產業——汽車業正面臨挑戰。但由于布局早、政策大膽創新,廣州精心培育的自動駕駛產業鏈條,終于在今年迎來爆發。文遠知行、小馬智行陸續登陸納斯達克,快速成長為全球自動駕駛領域頭部玩家。
廣東另一核心城市——深圳經濟表現搶眼,尤其是外貿優勢顯著,有望重新奪回“外貿第一城”。其秘訣之一就是,為外貿增長找到了另一條“腿”——跨境電商。
龍崗康利城內,賽維時代、傲基科技兩家跨境電商企業在兩年里陸續上市,以它們為代表的龍頭企業,影響力開始輻射到整個外貿行業,進而帶動周邊及珠三角的制造業增長。
跨境大賣家的遠洋貨輪不斷駛入南海,與之相伴的則是一座座現代化海洋牧場。僅去年以來,全省14個沿海市已開工現代化海洋牧場項目90個、總投資額202億元。耕牧海洋,向海而興、向海圖強,第一經濟大省打開廣闊空間,打造“海上新廣東”取得新突破。
“踩點”答題,解讀布局思路章法
布局產業、提振經濟,不僅看規模,更看章法。放下掄得冒煙的筆桿,審讀廣東的“卷面”,我們發現,一線的發展實踐,呼應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有關部署要求,甚至可以說實現“踩點”答題:
會議要求統籌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于是有了大南海工業區字面意義的“快”,1年干成3年的事;
會議要求統籌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于是有了珠三角樞紐機場落子高明,深中通道、黃茅海通道等陸續通車,物理意義上打通珠江東西兩岸;
會議要求統籌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于是有了智能駕駛場景落地,傳統強項汽車制造在智能化“下半場”搶得先機;
會議要求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于是有了跨境電商強勢崛起,改寫外貿乃至工業生產底層邏輯,助“廣東造”順利經略四海;
會議要求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于是有了東華能源項目建設加速,用綠色能源“質量”換取未來增長“總量”。
在中央設計的框架下,結合實際發揮廣東所長的“自選動作”同樣精彩,海洋牧場無疑是其中代表。一座“海上‘生綠電’,水下魚滿倉”的海上養殖平臺,集合了農業增收、科技創新、裝備制造、“雙碳”轉型、現代服務等多種長項,為實現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居民實感,為數據提供鮮活注解
投資頂住房地產波動壓力、新質生產力數據全線提升、外貿保持兩位數增長、糧食產量連年提高……臨近年末,對廣東全年“答卷”的評分即將陸續出爐;而在此之前,南粵人民早已有自己的切身感受:
粵港澳大灣區越來越熱鬧。“港車北上”政策實施一年,經港珠澳大橋出入境的香港單牌車突破100萬輛次;深中通道開通不到4月,累計車流量就突破1000萬車次。深中通道的超級車流量成就了中山美食流量密碼——“乳鴿指數”,有餐廳國慶期間一天竟賣出1200只乳鴿。
大灣區、廣東經濟地理的格局還在不斷被改寫。梅龍高鐵、黃茅海通道等“超級工程”又陸續落成,在帶動工業投資強勢增長后,又將暖意傳遞到更遠的地方。
今年春秋兩季廣交會,每屆均吸引約25萬名境外采購商云集,數量龐大的高品質產品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揚帆海外的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外貿 “新三樣”廣受關注。
消費品以舊換新的熱度則持續至今,帶動汽車、家電、家居產量銷量勁增,尤其是銷量數據增長,折射著大眾對未來的充沛信心。
在社交媒體、問答平臺上,外省網友分享訪粵感想,道出了“相信廣東”的精神內核:
在廣東,個人可以坦誠地追求財富,總有機會在向你招手;政府與企業直來直往,向來不諱談問題,不回避改革,不抗拒創新,讓廣東在率先達到13萬億的巨型經濟規模之后,又為全國探索高質量發展路徑。
而在廣東人自己看來,此時此刻,恰如彼時彼刻:
面對復雜局勢,廣東佬先站出來,“頂硬上”,一份份答卷,恰在代代先賢身旁。
中山先生故鄉前,長橋臥波通天塹;彭湃所建農會旁,廠房拔地映長灘。嶺南大地,能哺育科學巨擘、商業精英,也能培植新興產業、綠色化工;千里海岸,能支撐鄭和出海、縱橫南洋,也能托舉遠洋巨輪,經略世界。
無人駕駛車的穿梭、巨型貨輪的駛出、現代化工廠的聳立、新機場的布局、深海養殖的挺進、石化大項目對縣域經濟的帶動……一個個火熱發展場景,繪具2024年廣東高質量發展的壯麗畫卷。
廣東,永遠值得相信。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