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樓街道:探索“五微”工作法 打造社區治理“升級版”
今年以來,徐家樓街道積極探索推行“五微”工作法,建強“微網格”、做好“微聯動”、夯實“微力量”、深化“微協商”、做細“微服務”,夯實社區治理根基,提升基層治理效能,不斷書寫基層治理幸福新篇章。

?

?
建強“微網格”,夯實社區治理深度。街道以黨建為引領,推動基層黨建和基層治理深度融合,建立健全“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樓棟黨小組”組織框架,按樓棟、單元等劃分“微網格”129個,吸納包片民警、退役軍人、律師等60余人融入網格員隊伍。網格員定期入戶走訪,做到社區基礎情況全、實、準,人、情、地、物、事“一口清”,同時,建立網格工作聯系群,實時解決網格內鄰里矛盾糾紛等“小煩惱”“小隱患”,今年以來,累計解決網格各類事件900余余件、聽取并采納網格意見200余條,有效推進黨建引領小區微治理。

?

?
做好“微聯動”,激活社區治理動能。街道堅持多方聯動,強化多元參與,推行“群眾點單、社區派單、報到黨組織(黨員)接單”的服務模式;堅持黨建引領下的“社區吹哨,部門報到”工作,強化社區、物業、駐地單位的“3+”響應機制,實現基層治理由被動到主動的轉變;在解決老年人老有所醫問題上,街道依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創新網格員帶路、家庭醫生看診的“網格+”家醫模式,為轄區居民構筑了足不出戶、服務上門的健康防線。

?

?
夯實“微力量”,延伸社區治理廣度。街道今年以來,創新推出“社區合伙人”機制,把愛心商家、社會組織、愛心個人等社區成員緊密團結在一起,組成商企、社群、個體三大類型的社區治理力量,通過搭建“社區治理+”平臺,賦能社區治理,為居民幸福“加碼”。小白峪、新峪、大白峪等村社區通過引入愛心企業、公益組織、物業等力量,打造健康驛站、幸福食堂等活動場所,使“微力量”成為“聚民心、集民意、惠民利”的重要抓手。

?

?
深化“微協商”,增強社區治理力度。街道不斷探索物業融網機制,將其納入到社區治理服務帶中,每周督促物業公司開展“紅色物業”“清污消土”等行動,依托“小板凳議事會”“鄰里納涼會”“居民圓桌會”等協商平臺,邀請物業公司人員、業委會委員等“社區治理協商隊”積極參與,進行公共設施維護、綠化帶補植、樓道衛生等精細工程,重點整治私搭亂建、亂堆亂放等問題80余個。新華社區所管轄的小區人口多,面臨居民強大的充電需求,社區主動出擊,聯系供電所、天一物業、中蔚能源公司探求解決路徑,通過不斷進樓入戶,積極開展調研和協商,與街道、社區合力化解民憂,目前充電樁“新棚”已建設完成,能夠滿足800余輛電動車的停放和充電需求,讓民生更有“溫度”,幸福更有“質感”。

?
做細“微服務”,深耕社區治理難點。街道緊緊抓住“為民辦實事”這一宗旨,將社區治理服務不斷升華,聯合心康集團,在社區成立醫養中心、醫養超市,設立健康服務站點,探索成立以守護老年人為主的“銀發管家”“銀發衛士”“銀發使者”“銀發專干”“銀發護工”等5支銀發隊伍,讓老年人更加有“醫”靠。聯合“金手杖”“老園丁”等社會公益組織,成立“向陽花”關愛未成年服務隊、小馬扎宣講團等,開展“閱讀伴我成長”讀書分享會、“建功新時代,巾幗展風采”趣味運動會、“粽香飄社區,共敘鄰里情”“情滿中秋共享團圓”百家宴等系列活動540余次,不斷增進鄰里感情,努力把服務居民“最后一公里”變成服務居民“最美一公里”。
接下來,徐家樓街道將持續推動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整合轄區資源,凝聚共建力量,做深做細做實為民服務,開展更多接地氣、有活力、有溫度的惠民活動,提升轄區群眾的幸福指數。
【泰安日報社·中華泰山網記者 李皓若 審核 陳茂榮】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