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海爾,何以與時代同頻共振
40年前,青島電冰箱總廠產品質量低下,職工人心渙散,企業瀕臨倒閉。
40年來,脫胎換骨的海爾集團在電冰箱等白色家電生產研發中持續引領,產業版圖遍布世界各地。
進入“不惑”之年,海爾在踩準時代節拍持續變革的同時,恒守初心,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全球創牌基因不變,堅持科技創新自立自強不變,堅持人的價值最大化不變,持續壯大智慧住居產業、加速培育工業互聯網平臺、前瞻布局大健康生命科學產業……
如今,這家從改革開放浪潮中崛起的家電企業,已在全球舞臺上熠熠生輝,成為引領全球的物聯網生態企業,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進化的海爾:做“難而正確的事”
海爾的故事,總會從“砸冰箱”事件講起。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工業技術普遍落后,企業管理水平處于較低層次。1984年12月26日,張瑞敏出任青島電冰箱總廠(海爾集團前身)廠長,拉開海爾創業創新的序幕。
1985年的一天,廠里收到一封用戶投訴信,稱海爾冰箱存在質量問題。張瑞敏與副廠長楊綿綿到倉庫檢查,發現76臺有瑕疵的冰箱。他們當即做出一個決定:全部砸毀!
砸冰箱現場,有工人哭了。當時,冰箱是憑票證購買的緊俏商品,一臺售價1760多元,相當于一名工人兩年的收入。即便是有質量瑕疵的冰箱,市場價格也不低,一樣有銷路。76臺瑕疵冰箱被一錘一錘砸毀,徹底砸出了海爾人的質量意識。
改革開放初期,面對嶄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許多企業無所適從,甚至因為片面追求利益而“迷失”。海爾狠抓質量,走出一條“正路”。1985年底,海爾實現“四個當年”目標:當年上項目、當年安裝設備、當年試生產、當年扭虧為盈。1988年,海爾獲得中國冰箱行業第一枚質量金牌——“國家優質產品金獎”。
砸碎冰箱的大錘,如今收藏于國家博物館。這件特殊的“文物”既見證著一家企業的轉型和突破,又從一個側面詮釋我國制造業精益求精的精神,無聲敘述著一個古老國度的蝶變和復興。
而海爾的管理者對此也有更進一步的認知:我們不斷自我否定,并在自我否定中成長。
樹立起質量意識之后,海爾致力于做國內冰箱等家電的引領者。他們從德國引進當時最先進的冰箱制造技術和生產線,但是,產品為什么要這樣設計?不這樣設計會有什么問題?這些問題的答案沒有“引進”,只能原模原樣地生產,甚至動一顆螺絲釘,都會出現各種問題。
出路在哪里?在對先進技術的消化和吸收,更在結合實際的突破和創新。“我們成立了技術中心,力求讓更多人學技術、懂技術、敢突破、能創新。”海爾科學與技術委員會技術戰略總監馬國軍說,1988年,海爾第一款自主創新產品“小王子”161L冰箱面市,它體積小,價格相對便宜、省電,更適合當時大多數中國家庭的使用需求。
以產品為載體,以市場為檢驗標準,海爾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不斷提升研發能力,17個項目獲評國家科技進步獎,推出的“小小神童”洗衣機等一系列產品廣受市場青睞。這不僅帶領海爾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更代表中國技術方案爭取到全球市場話語權。
2001年,海爾企業科學家呂佩師團隊研制出雙動力洗衣機,節水、省時各提高50%,洗凈比提高50%,磨損率降低60%,迅速拿下高端洗衣機市場50%以上的份額。此后,海爾向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提交了雙動力洗衣機專利提案。呂佩師作為第一位來自中國企業的工作組專家,進入IEC/SC59D——國際電工委員會洗衣機技術委員會。“我是唯一的中國人。當雙動力標準提案提出后,所有人都看向我,那一刻我感覺非常不一樣。”呂佩師回憶說。
依托日益強大的研發能力,海爾持續“進化”。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很多國內家電廠家加入“貼牌”“代工”這個賽道。雖然這一賽道略顯低端,但卻有著較為豐厚的短期收益。
海爾與美國通用家電有著一段數十年的“愛恨情仇”。
1992年,美國通用家電想在中國找一家代工企業,經過考察,發現海爾集團比較合適,于是提出要控股海爾集團,且產品必須用通用家電的品牌。當時企業管理者們認真研究后得出結論:做代工很容易,難的是打造自己的品牌,一旦接受通用家電的條件,可能就沒有海爾品牌了。他們果斷拒絕了通用家電。
與大多數國內家電廠家不同,海爾走上艱難的海外創牌之路。1999年4月,海爾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奠基第一個海外工業園;2000年3月,第一臺在美國生產的海爾冰箱下線,海爾成為第一家在美國生產和銷售產品的中國企業,并在隨后的數年間將業務持續做大。
讓通用家電的管理者們難以置信的是,曾處于強勢地位的收購方,最終反而于2016年被海爾集團收購。
據張瑞敏回憶,收購之初,雙方高層交流時,通用家電的一位管理人員提了一個問題:“你們靠什么來領導我們?”
眾人面面相覷之際,張瑞敏回答道:“我們不是你的上級,只是你的股東,我們共同的上級就是用戶。”此番回答,讓在場的通用家電高層心悅誠服,他們開始重新審視這家東方企業的獨特文化。收購完成后,海爾文化隨之注入通用家電,使這家百年企業重新走上快速發展之路。如今,通用家電已連續8年實現兩位數增長,成為美國家電市場引領者。
做“難而正確的事”,是包括海爾在內的許多中國企業一以貫之的作風。從1991年自主品牌產品批量出口開始,海爾集團用26年才實現海外市場營收平衡。截至目前,海爾集團持續提升品牌影響力,發展步伐越走越穩,已在全球建立10個研發中心、35個工業園、143個制造中心和23萬個銷售網點,建立起全球領先的家電品牌集群。
與此同時,海爾累計主導和參與制定109項國際標準,是中國家電行業參與國際標準制定以及擁有國際標準專家數量最多的企業,累計建成9座“燈塔工廠”和1座“可持續燈塔工廠”,“10+N”開放創新體系匯集全球資源協同創新,持續創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方案。
生態的海爾:打造生生不息的“熱帶雨林”
2018年,張瑞敏首次提出“生態品牌”這一品牌理念。經過40年的發展,如今的海爾正處在第六個戰略發展階段——“生態品牌戰略”階段。
何謂生態?
“海爾提出的生態,就如同一片生生不息的熱帶雨林。”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周云杰解釋道,不同的物種群體共生、進化,物種之間既有協同、又有競爭,但更多的是共享生態系統帶來的陽光、水源和生存環境,伴隨著生態系統的進化而生長發展。
獨木不成林。生態,意味著開放。作為全球物聯網生態品牌,海爾搭建了開放的生態平臺,吸引多方資源加入其中協同共享、聯合共創,助力各方在海爾的“熱帶雨林”中實現效益最大化,讓新的價值不斷涌現和持續裂變。
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是海爾進軍為“生態企業”的關鍵一步。2023年3月,奇瑞汽車推出的一款新能源汽車月銷量僅不到400臺。然而,只用了6個月時間,月銷量便提高至4000臺,其背后正是海爾卡奧斯互聯網平臺為奇瑞搭建的“生態力量”。
2021年,卡奧斯與奇瑞汽車攜手打造了汽車行業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海行云,匯聚了240萬車主及5000多家零部件、經銷商。在這一平臺上,用戶對車輛的配置需求得到了具象化體現——大到碳纖維機蓋,小到發光車鑰匙,均可實現定制。
開放的生態往往能實現互利共贏。奇瑞基于海行云平臺的算法模型,2000家供應商可以同時在平臺上進行協同,打破了邊界,取消了組貨中轉,協同效率和準確率提升了100%;用戶也可以滿足個性化定制需求,通過連接現場1萬個工位和50萬臺生產設備的數據,實時配置超過100種制造工藝,用戶從下單到車輛交付僅需15天。
今年12月,延長石油集團發布了延長云享工業互聯網平臺和具有720億參數的能源大模型,它覆蓋人財物產供全場景全鏈條和延長石油旗下油氣煤化電等多個產業領域,打通了原本因生產區域分散、多種產業耦合、產品鏈條長造成的數據孤島。它的誕生,是海爾工業互聯網平臺進行數智積淀轉化的成果,為能源化工產業打造數字化轉型的新引擎提供了有力抓手。
海爾的生態力量更助力縣域經濟發展。海爾卡奧斯工賦平臺總經理刁興全說,卡奧斯與山東省郯城縣政府共建的“郯城縣工業互聯網綜合服務平臺”共有注冊企業309家,不僅能為中小企業賦能增效,還為綠色化工、家居建材等優勢產業轉型發展提供數據支撐。臨沂廣發科技電子有限公司作為這一“生態系統”的一員,在卡奧斯平臺的賦能下,能夠更準確地監測工業機理模型的后臺數據,產品合格率從85%提高到96%,“質”的提升讓廣發科技一躍成為5家頭部企業的指定供應商。
“體驗創新、平臺開放、生態共贏”,海爾的生態之路已經成為物聯網生態企業進化發展的特征。上海紐約大學商學部主任陳宇新說,作為全球引領的世界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卡奧斯以大連接、大數據、大模型的技術體系為支撐,將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和培育新質生產力打造為品牌核心優勢,推動了生態品牌在工業場景的成功應用和普及,豐富拓展了生態品牌的內涵。
如今,海爾已經布局了智慧住居、大健康、產業互聯網三大主賽道生態,這三大生態正在形成無限擴展的生命體系。
在智慧住居生態領域,智慧家庭場景品牌“三翼鳥”,聯合3500多個生態伙伴,為用戶設計智慧家、建設智慧家、服務智慧家,生態伙伴由此收獲高增值分享,實現了共贏;在大健康生態領域,盈康一生牽頭成立醫工科技創新產業化平臺“海醫匯”,積極鏈接醫、工、金、服等生態方,加速科研成果轉化,為大健康生態系統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產業互聯網領域,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幫助中小企業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提質降本增效,目前已經鏈接企業90多萬家,服務企業16萬家,成為產業互聯網生態系統中的重要力量。
隨著全球對環境、社會和治理標準的日益重視,海爾打造的生態品牌正通過促進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利用,引領經濟發展模式轉變,體現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對于社會價值貢獻的深刻洞察和積極實踐。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曹仰鋒認為,海爾率先形成的生態品牌范式,解決了當下很多企業如何進一步經營好存量市場、拓展增量市場、加深用戶體驗、建立全生命周期用戶黏性的問題,具有推廣價值。
從生態品牌、生態企業,再到生態經濟,海爾的生態系統持續進化,形成與生態各方共享價值的共同體。“生態品牌不是一枝獨秀的亮麗,而是百花齊放的風采;不是孤峰矗立的奇觀,而是群山連綿的壯闊。”周云杰說。
世界的海爾:從“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
今年9月,已有100年歷史的德國柏林消費電子展(2024 IFA)開幕。在3300平方米的海爾展區里,從智能化、個性化的家居解決方案,到精準契合歐洲人生活習慣的洗衣機、空調等,再到精致小巧的咖啡機……即使是在制造業傳統深厚的德國,這些原創科技的高端產品也毫不遜色,吸引著許多參觀者駐足。
德國與海爾所在城市青島的“緣分”,同樣始于百余年前。19世紀末期,中國積貧積弱,青島淪為德國的殖民地,客觀上倒逼青島“睜眼看世界”,接觸到德國當時在制造業領域的先進理念。面對西方列強的瘋狂剝削和掠奪,一批仁人志士不甘落后,探索實業救國,青島這座海濱城市成為最早接觸工業文明的中國城市之一,也成為最早打造制造業自主品牌的中國城市之一,實體經濟和制造業基因的“種子”逐漸生根發芽。
新中國成立后,青島逐步成為我國制造業發展的“排頭兵”,眾多優秀企業中,就包括在改革開放浪潮中誕生的海爾。
巧合的是,40年前,海爾全球化的征程也從德國起航。
1984年,海爾集團組織團隊赴德國考察并與當地企業談判簽約事宜,一位德方陪同人員無意中說:“中國在德國最暢銷的商品就是煙花和爆竹。”這句話深深觸動了在場的人,也讓他們下定決心:以后要讓海爾的產品在德國市場上暢銷,更在世界市場上暢銷。
時至今日,海爾海外電器產業有限公司副總裁張慶福回憶起海爾產品第一次跨出國門的場景,依舊感慨萬分。
為了打開國外市場的銷售渠道,1990年,海爾團隊當著德國經銷商的面,撕掉了4臺海爾冰箱的商標,并把它們混在德國產品里一起測評。結果海爾的產品收獲了更多認可,這讓德國經銷商刮目相看,當場簽訂了2萬臺產品的采購合同。如今,海爾已連續8年成為歐洲市場銷量增速最快的家電品牌。
迅速崛起的背后,是海爾對歐洲市場全面而深刻的洞察。張慶福舉例說,歐洲人有喝咖啡的習慣,我們在設計咖啡機時既關注“功能豐富”,還兼顧“小巧方便”,設計出“嵌入式咖啡機”采用側開門的領先嵌入式平臺結構,既節省了空間,又符合大多數歐洲家庭廚房的極簡設計風格。
以本土化設計適應當地的生活環境,用戶需求在哪里,海爾創新的方向就到哪里。在沙特,海爾推出停電100小時也能鎖鮮如初的不化凍冰箱,解決了部分地方因天氣炎熱、時常斷電,食物不易儲存的用戶痛點;在日本,針對廚房空間不足、日本女性身材嬌小的情況,海爾推出500L超薄冰箱;在巴基斯坦,當地家庭人數多、喜歡穿大袍子,海爾專門設計了大容量全自動洗衣機,一次能洗32件大袍子……
在全球創牌的同時,海爾還通過跨國并購等方式加快打造國際品牌矩陣,將美國通用家電、新西蘭斐雪派克、意大利Candy等納入旗下,并通過技術、管理賦能,融合海爾自身的文化與管理模式,激發海外品牌的活力,創造了全球最大的高端家電品牌集群。
海爾還將力量延伸到醫療衛生領域。非洲地區電力供應不足,普通疫苗冷藏箱斷電后溫度變化易導致疫苗失效,兒童疫苗接種的覆蓋率不高。于是,海爾建設了太陽能移動診所。
“這是一個由太陽能直接驅動制冷、沒有蓄電池的太陽能疫苗冰箱,它在43℃環境溫度下斷電后,箱內溫度可保持在8℃以下的時間達120小時,保障了疫苗的安全有效。”海爾集團盈康生命高級品牌經理陳美潔說,太陽能疫苗冰箱已經應用到78個國家和地區,每年為全球4500萬適齡兒童接種上安全的疫苗提供保障。
源自世界,走向世界。海爾的出海之路,不再是簡單地將生意從本國溢出到他國,而是一種全新的經營思維——在全球視野中配置資源,在中國之外的市場謀篇布局。海爾的“世界眼光”,不僅解決了全球不同地區市場對產品品質、產品標準以及法律法規等諸多方面的不同要求,還建立起全球化的創新體系,加速了企業的全球化進程。
有所變,亦有所不變。
40年來,海爾踏準時代節拍,積極求變、識變、應變,又始終堅守主業,走出了一條自主創牌的全球化道路,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更讓世界看到我國企業能夠通過自主創牌、技術積累以及制定標準,向“中國創造”邁進,并逐漸成為全球行業的引領者。如今海爾全球員工超過12萬人,2024年全球營業收入預計將突破4000億元,創立至今,全球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達到34%,累計創造利潤2986億元。
企業如是,城市亦如是。
海爾誕生之地青島,從成為殖民地、被動“覺醒”起步,到如今已有足夠實力,吸引全世界眼光。百余年來,青島產業持續實現跨越式增長。2023年全市工業增加值3937億元,擁有門類齊全、結構完備的工業體系,涵蓋全部31個制造業大類,多項產品領跑全國、全球,在眾多產業賽道上取得全球領先的創新成果,在與時代的同頻共振中不斷塑造發展新優勢,展現中國制造業的新氣質。(新華每日電訊)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