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秋季文物普查新發現達48處
秋去冬來,肥城市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以下簡稱四普)新發現收獲滿滿。截至目前,全市新發現文物點共48處,新發現率達36.92%,其中古文化遺址2處,古墓葬1處,古建筑28處;石窟寺及石刻9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8處。
01.
穆莊漢墓遺址
穆莊漢墓遺址,位于王瓜店街道穆莊社區北,因項目建設工程履行考古前置程序而被發現。墓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遺址年代為新石器、周、漢、宋元和明清時期遺址,發掘成果以漢代墓葬為主。本次發掘共清理墓葬331座,灰坑40個,水井10座,灰溝1條,窯址1座。出土陶器、銅器等各類器物1000余件,是泰安市近年來考古發掘規模最大,出土文物最豐富的遺址。
02.
陳舉墓
陳舉墓,位于安臨站鎮陳家樓村,明代墓葬,碑后原有墓,已夷。墓碑額題“木本水源”,中間豎刻“明魯藩伊(應為“儀”)賓陳公諱舉字云峰及德配朱老安人之墓”,右側為陳舉墓志,碑文記載:“陳老先生,明魯藩伊賓,固望族也……”根據碑文和史料分析,墓主人陳舉應該是某位魯王的女婿。
03.
陶南山館
陶南山館,位于王莊鎮花園村,因居陶山以南,故名“陶南山館”。陶南山館創建于清咸豐四年(1854),為海源閣第三代主人楊紹和所購筑,是聊城海源閣楊氏在肥城的藏書地。陶南山館規模宏大,布局考究,原為五進院落,現僅存大門、歸瓻齋、厚遺堂、四進院、五進院、后花園,占地28畝,保留房屋60余間,建筑格局基本保持原貌。陶南山館為楊氏家族保留了大量的古籍珍本,是中國古籍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深遠的文化影響力。
04.
張店天齊廟
張店天齊廟,位于湖屯鎮張店村,明代建筑,現僅存正殿。殿內兩側山墻和后檐墻留存有壁畫,壁畫與岱廟天貺殿《泰山神啟蹕回鑾圖》近似,為東岳大帝巡游的場面,有東岳大帝端坐于于車輦之上以及文武百官、儀仗、祥瑞等內容,色彩鮮艷,人物形象生動,是肥城至今發現最好的壁畫作品。
05.
東里三村張氏票行
東里三村張氏票行,位于桃園鎮東里三村,總體呈“T”字形,東寬西窄,平頂,磚木石結構。整個建筑以防盜為主,沒有窗戶,現在見到的窗戶是人民公社時期成立供銷社,作為門市部開鑿的。房子內設密室,房頂之上有一小屋,可以瞭望,可以固守,可以逃生。是古人智慧和商業精神的體現。
06.
“平子王公讀書處”摩崖石刻
“平子王公讀書處”摩崖石刻,位于牛山森林公園內一石崖上。石刻高2.7米,正中豎題“清少司農平子王公讀書處”11個大字,保存完整,稍有風化。“王公”即王度,字平子,泰安人,以清順治丙戌進士累官至總督倉場侍郎,后調任戶部右侍郎,是繼元代狀元張起巖后,從外地到肥城牛山讀書且中舉之人,曾為清康熙十一年編修《肥城縣志》撰序。
07.
棋石嶺戰斗烈士墓
棋石嶺戰斗烈士墓,位于儀陽街道趙莊村南紅山北坡,為蕭華支隊陜北營的無名烈士墓。烈士墓共5座,分前后兩排,前排2座,后排3座,墓冢上有封土,下半部分呈六邊形,磚石壘砌,水泥抹面,整體保存較好。1940年8月,為掩護軍分區及地委等機關撤退,肖華支隊陜北營在棋石嶺一帶與敵人展開激戰,我軍40余名干部戰士用鮮血和生命換取了戰斗的勝利。戰后,當地群眾將犧牲的戰士合葬在他們浴血奮戰過的紅山陣地上。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