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泰山·郢書岱說丨碧霞元君故事與炒米店
□周郢 文/圖
炒米店(今長清區崮云湖街道炒米店村)是碧霞元君傳說中的一處重要地點,明代寶卷《天仙圣母源留泰山寶卷》第三篇寫千花公主往泰山過炒米店,因乞討水漿而引發的一番經歷:
千花主辭員外又往前行,順大道往前走自己登程。走多時見路旁石碑一座,到界碑睜睛看上下觀論,行行字寫的真山東大路,往前是泰安州泰山相通……往前去一村莊我去到此,尋口水且充饑度我光景。進村來沿街化無人舍水,繞街走兩三遭誰肯發心。滿村莊就無個賢良男女,一村莊那討個慈悲之人。見一人挑過水上前就舀,滿口穗劈手奪潑在埃塵。公主見眼噙淚曬惶無奈,這等人不學好怎得出塵。愚癡人迷真性貪塵作業,不回頭不向善怎度泉生。這地方久以后輩輩無水,至如今炒米店萬古留名。

?
公主多磨難,此村人不善。何日到泰山,哭過炒米店。
這一段凄惋的故事傳播甚廣,河北懷來縣雞鳴驛泰山行宮壁畫上,便有專幅繪此情節。
寶卷中所寫公主赴泰山的沿路經行,實際上便是香客進香途程的投影。世稱“炒米店在長清南,往泰安道上,南北沖途”,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炒米店泰山行宮香客題名碑稱:“邑東之佛公店(即炒米店)地接南北,通衢地也”。《醒世姻緣傳》對此描述:“西南五十里內,便有一個炒米店……這個所在又是通泰安的大路,春秋兩季往泰安進香的,一日成幾十萬人經過到了這個地方。”便是當時的真實狀況。明成化年間“齊河善人魏福明嘗侍□□登泰岱絕頂,致出經此”,因于村南創修廣惠橋。“泰山頂昭真囗(祠)住持李志寧、高福友”皆參助此工(《新建廣惠橋記》碑陰題名),反映了此香路與碧霞祠關系之緊密。
靈巖寺也與炒米店關系殊深,在上述廣惠橋碑記中,即出現了靈巖寺住持至珍、理然,上座理香、悟幹、可瞻,監寺妙果及徒弟悟銀諸僧之名。寺僧為了適應信眾需求,承接更多的香客,爭取更大的捐資,特在此香路建立泰山行宮。據清初長清教諭王宏任《長清佛公店鑿井記》:“靈巖下院者,古炒米店泰山行宮也。”《靈巖志》卷六《佛公店靈巖下院說》也持此說。道光《長清縣志》載:“佛公店靈巖下院:縣治東北二十五里。舊名炒米店,因巡撫佛公開井得水,改名佛公店。其院乃泰山神行宮也。”
炒米店下院的始建年代,在史志中未有明確記錄。炒米店行宮寢殿墻今嵌明萬歷年間《重修寢宮碑記》碑云:“清亭縣治東約二十里許,地名炒米店,南通岱岳,北拱神京,海岱至上游也。南有泰山行宮,后有寢殿,不知創之何時。”說明行宮之創建早于明萬歷之前。很有可能炒米店原有泰山行宮,至明中末葉開始歸入靈巖寺管理,成為寺之分香。《靈巖志》稱“其宮中住僧,代系靈巖寺法眷”。其中康熙間院僧為永泰,嘗向山東巡撫佛綸建言,促成炒米店水源開發。
靈巖寺下院處于古官道東側,多“游人至止”,“常于此息輿馬”,寺院可為香客旅行提供各種服務,所以香火相沿。寺僧對行宮的管理,一直延續至清末。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重修泰山行宮呂祖祠碑記》稱:“此行宮延年日久,殿閣神像光暗不明,有善士皈依,郭王井三姓同心,不忍坐視袖手,發愿重修行宮,與圣母增光,神設教望四方……工將成,忽然中日交鋒,損壞殿閣。”此為下院最后一次修葺。此后漸廢。據村民介紹,泰山行宮因位于村之南頭,又稱“南大廟”。廟坐北朝南,占地十余畝,原有天王殿、鐘鼓樓、主殿、寢殿、禪房等,廟貌鉅麗,蔚為壯觀。此廟除祀碧霞元君及配祀送子、眼光、痘、疹娘娘外,還附祀“影山娘娘”,影山娘娘乃是受碧霞信仰影響興起的地方女神,在民間都被視為碧霞元君的分身。炒米店行宮每年三月有香火會,熱鬧非凡。今雖盛況不再,幸遺墟猶存,成為歷史上靈巖與碧霞信仰結合的見證。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