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經濟跨越式發展華章
華燈初上,新近通車的澳門大橋如同蛟龍,蜿蜒于古稱“鏡海”的海面之上,為澳門城市夜景增添一抹亮色。回歸前,澳門僅有兩座跨海大橋,如今,4座大橋橫跨海面,連接澳門半島和離島,共同構成澳門標志性的“鏡海長虹”景觀。
從回歸前澳氹大橋的雙向兩車道、友誼大橋的雙向四車道,到回歸后西灣大橋的雙向六車道,再到如今澳門大橋的雙向八車道,不斷“擴容”的橋梁,正是澳門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生動注腳。
回歸祖國以來,在中央政府和祖國內地的大力支持下,澳門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同心協力,開創了澳門歷史上最好的發展局面,為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回歸祖國的25年,是澳門歷史上發展速度最快、質量最高、居民獲得感和幸福感最強的時期。”澳門特區行政長官賀一誠說。
經濟結構日趨多元穩健
回歸祖國25年來,澳門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澳門GDP由1999年的519億澳門元增長到2019年的4445億澳門元,保持年均11%的增長率,在發達經濟體中位居前列。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后,澳門2023年GDP增長高達80.5%,人均GDP排在世界第5名。
過去,澳門“一業獨大”特征明顯,經濟發展如何從“博彩”走向“多元”,一直是澳門社會面臨的問題。澳門特區政府聚力攻堅,在既往持續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基礎上,2023年編制出臺澳門首個全面系統的產業發展規劃,圍繞“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建設目標,明確“1+4”產業發展方向,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
“1+4”中,“1”是按照建設世界旅游休閑中心的目標要求,促進旅游休閑多元發展,做優做精做強綜合旅游休閑業;“4”是持續推動大健康、現代金融、高新技術、會展商貿和文化體育等四大重點產業發展,逐步提升四大產業的比重。
“澳門特區貫徹落實中央要求,以更大作為做好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這道必答題。”澳門特區政府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說。
近年來,在中央堅強領導下,特區政府系統修訂完善博彩業相關法律法規,規范博彩業依法健康有序發展。如今,非博彩行業占澳門GDP比重超過六成,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工作取得新成效。
澳門協和醫院開業運營,促進大健康產業加快發展;“澳門科學一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成為澳門高科技發展的硬核實力;蟬聯“最佳亞洲會議城市”,標志著澳門在會展業的高標準和軟實力得到世界認可……澳門重點產業邁向發展新階段,經濟結構日趨多元穩健。
居民幸福感不斷增強
25年來,澳門居民生活持續改善,社會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長期保持和諧穩定局面。“自從澳門回歸祖國后,一年比一年好。”澳門仁協之友聯誼會理事長招銀英回憶道,回歸前,澳門人最怕家人生病,因為看病難、費用高。小孩出生后,許多家庭無力負擔教育費用,導致兒童輟學。如今,澳門民生福利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居民可享受從幼兒園至高中的15年免費教育、看得到“真金白銀”的現金分享計劃,幸福感不斷增強。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回歸前,澳門經濟連續4年負增長,失業率超過6%。在中央大力支持下,回歸初期,特區政府提出“固本培元、穩健發展”的施政方針,將提振經濟和促進就業作為重要任務,有效保障本地居民就業。2012年以來,澳門總體失業率多年保持在2%以下,總體就業人口月收入中位數由1999年的4920澳門元增加至2023年的1.75萬澳門元。
澳門特區政府積極回應民生訴求,著力解決住房、醫療、養老等方面的突出問題。目前,澳門已建成的公共房屋單位數目增加至57117個,95%的社會房屋租戶獲豁免繳付租金。七成以上居民住在自購物業中,人均住房面積超過20平方米。
“回歸以來,澳門逐漸加大長者醫療方面的福利,65歲以上的老人可享受免費醫療,澳門居民健康狀況得到顯著改善,平均預期壽命從1999年的77.9歲提高至2023年的83.1歲。”澳門特區政府衛生局局長羅奕龍說。
回歸后,澳門逐漸形成“政府下單、民間服務”的公益模式。特區政府對社會服務機構的資助金額,由回歸初期的1億多澳門元增加至2023年逾16億澳門元,各類社會服務的受惠人次,由回歸初期每年8萬多人次提升至2023年逾520萬人次,社會服務事業迅速發展。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會長吳小麗介紹,街坊總會社會服務辦公室轄下超過30個服務中心,遍布澳門各地,致力于為不同年齡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務。“回歸以來,澳門居民生活品質不斷提升,我們會繼續努力,為市民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她說。
琴澳一體化按下“快進鍵”
澳門輕軌橫琴線近日開通,從輕軌蓮花站上車,2分鐘即可到達橫琴口岸。“輕軌線路網延伸至橫琴口岸,并在橫琴口岸與廣珠城軌延長線快速換乘,澳門進一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澳門特區政府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說。
15年前,橫琴開發因澳門而生。它是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澳門參與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平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掛牌成立3年多來,橫琴與澳門“雙向奔赴”一體化發展,持續為澳門發展激活新動能、拓展新空間。
從舉世矚目的港珠澳大橋到澳門輕軌橫琴線,隨著琴澳兩地基礎設施“硬聯通”不斷加強、體制機制“軟聯通”持續推進,往來兩地越發便捷暢通。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執委會副主任符永革說,兩地互聯互通水平持續提升,對優化營商環境、促進區域經濟合作、推動產業協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從澳門起步,在橫琴建立研發總部、在深圳設立銷售中心、在東莞建立智慧工廠,大灣區給了澳門青年更廣闊的創業平臺和更多與內地城市交流合作的機會。”甡物科技(珠海)有限公司創始人蕭啟東介紹,越來越多澳門創業者在橫琴、大灣區找到了新的發展空間。“澳門新街坊”是粵澳兩地合作建設、首個為澳門居民建設的綜合民生工程,截至8月底,已被認購超1300戶,不少澳門居民搬進新家。隨著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橫琴正吸引越來越多澳門人享受“無感切換”的雙城生活。
“澳門回歸25年,澳門年輕人的視野和夢想,也隨著澳門的發展而不斷拓寬。橫琴粵澳深合區、大灣區,乃至內地其他地方,都可以是澳門青年逐夢的熱土。”澳門青年發展服務中心副總干事張嘉敏說。(本報記者 張 盼 汪靈犀)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年12月13日第04版)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