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財經觀察·縣域行|云南景洪:“黎明之城”邁進旅居時代
新華網記者 曹瀅
北回歸線穿過中國的西雙版納熱帶雨林,這里年平均氣溫23攝氏度左右,草木經年不凋,是聞名中外的旅游目的地,也是“候鳥”人群理想的越冬之處。
景洪作為云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首府,集中了全州大部分的旅游消費活動。旅游業“人氣”是反映景洪社會經濟狀況的“晴雨表”。
文旅融合是景洪壯大縣域經濟規模、富民強縣的主要途徑之一。“旅游”如何升級為“旅居”,文旅業如何發揮更大的引擎作用,景洪成為一扇觀察窗口。
景洪市區全貌。(10月12日) 新華網 趙普凡攝
老牌景區的“底氣”與信心
距離景洪市30多公里外的基諾山鄉,近兩年興起了雨林徒步的新玩法。
32歲的木臘切是基諾山鄉新司土村委會巴朵村村民。高中畢業后他在昆明打工,一心想回家鄉創業。他發愁的是家鄉沒有什么出名的景點,鮮有游客光臨。
2021年,木臘切回到基諾山鄉,參加了村里的培訓后,成為最早一批雨林徒步游的向導之一。潺潺的溪流、望天高的大樹、天然的蔓藤秋千、神奇的絞殺榕景觀……這是木臘切從小玩到大的家園,一草一木他都熟稔在心。
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雨林徒步很快發展出22條線路。游客一趟走下來平均需要6個小時,至少會在沿線村寨吃一頓飯,有的還會在村里民宿住下,等待觀看次日的云海日出。
基諾山鄉的500多名青壯年村民經過培訓成為帶隊向導,婦女、老人等提供后勤,年人均增收3至5萬元。今年以來,徒步游客已超過30萬人,村集體增收300多萬元。
攜程網近期對西雙版納的一份在線旅游調查顯示,在旅游總人數中00后客群占比已接近一成。另一份關于2024年春節假期西雙版納旅游業統計顯示,民宿銷售額同比增長201%,汽車租賃增長近2倍。由此可見,隨著客群結構變化,自由行、短程租車的游客在增多,體驗式、深度游的方式受到歡迎。
有幾組數據引人關注:
數據一:日客流量。2023年,景洪市常住總人口64.58萬人,較十年前增加11.86萬人;今年1至8月,景洪接待游客4175萬人次,日均客流量26萬人次,是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多。
數據二:旅居地產。2023年,景洪市成交新建商品房2.74萬套、同比增長44.02%;成交面積216.52萬平米、增長40.28%;實現交易金額160.9億元、增長56.67%;2024年上半年,成交新建商品房、成交面積、交易金額3項指標環比均保持量漲價穩。景洪住房消費以州外人士為主,占比超過78%,旅居地產火熱。
數據三:旅游收入。2023年,景洪市接待游客4995萬人次、同比增長39.7%,旅游總花費增長73.1%,均創歷史新高;人均停留3.22天、人次消費1568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國慶假期期間,全市接待游客同比增長50.38%,旅游總花費同比增長58.12%。
從縣域經濟總量看,2023年,景洪市GDP首次突破400億大關;2024年上半年,景洪在全省129個縣區市中位列第18位。景洪連續兩年進入“全國縣域旅游綜合實力百強縣”行列。
數據背后,景洪做對了什么?
近年來,隨著旅游方式從“上車睡覺,下車拍照”轉向休閑度假和綜合消費,旅游地從招徠新客,向吸引回頭客、常來客轉變,景洪著眼旅游業態創新、產品創新、模式創新和服務創優采取了行動。
景洪市委書記趙剛表示,景洪立足于自身條件和優勢,確定了以“候鳥式”度假和旅游康養為主要旅居產品形態,形成休閑度假、生態康養、民族文化、鄉村休閑、夜間旅游、跨境旅游、半山酒店等為主的業態格局,重點培育了一批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旅綜合項目,促進旅游消費提質擴容。
慢下來、停下來、住下來,或十天半月,或一年半載。換個地方移動辦公、休閑度假、戶外運動、揮灑才藝,景洪成為不少人美好生活的另一面。
航拍鏡頭下的基諾山鄉巴朵村。(10月11日攝)新華網 趙普凡攝
“旅居”破題“全域旅游”
景洪市區瀾滄江北岸過去有一片荒蕪的灘涂。2012年起,占地2000多畝的大型文旅綜合體“告莊西雙景”在此面世。這里聚集了主題酒店、特色民宿、傣泰餐飲、演藝文創等場所,是目前景洪人氣最旺的休閑旅游度假區。
2018年,告莊西雙景獲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景區內的星光夜市入選文化和旅游部第一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聚集區名單。夜市上輕型攤點規劃設計將近3000個,可以為當地提供就業崗位6000多個。
記者隨機走進星光夜市上的一家旅拍店,與迎上來的店面經理小孫聊了起來。小孫是黑龍江人,因為來旅游愛上這里的氣候和民風。正逢告莊西雙景招租優惠,他決定在這里開一家旅拍店。
每當夜幕降臨,告莊西雙景星光璀璨,與壯美的瀾滄江江景交相輝映,十分“出片”。小孫抓住這一輪旅游業的風口,迅速把生意做大。現在店里有常駐化妝師20多名,攝影師10名,旺季時一天最多能接到200多單,其中90%的顧客來自社交平臺上的“約單”。最近,小孫把一家人從黑龍江接來安家落戶,成為景洪的“新市民”。
航拍鏡頭下的告莊西雙景(10月11日攝)。新華網 趙普凡 攝
如何把景觀項目從點連成線、從線擴到面?景洪借鑒“千萬工程”經驗,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和鄉村旅居,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建起一批鄉村旅居的風景線和示范區。
傣族園是景洪的知名景區,與傣族園相鄰的曼嘎儉村等幾個村寨原來卻僅靠橡膠和農業過活。2023年,在地方黨委政府領導下,曼嘎儉村的3個村民小組組成“三曼鄉村旅游綜合體”,先是依靠邊疆黨建長廊先行示范區項目支持整治和提升了農村人居環境,接下來在中國農業大學相關課題組幫助下,規劃了全域旅游的新格局:
將曼空岱村定位為民俗文化體驗區,曼巒站村為精品民宿康養區,曼空邁村為旅游綜合服務區;傳統的傣族干欄式建筑已改造為現代化的舒適家居,除了村民自住外,還開設起民宿客房、非遺體驗場所,打造了一批田園景觀。
曼巒站村民小組組長巖甩勒說:“我們村小組把閑置的房字拿出來,共有7棟民宿共23個房間,我家運營的‘曼巒1號’從6月份試營業以來,收入超過3萬元。”
三曼村還引入文創企業“云上春天”進駐,經營村里的茶亭、文創店、兒童游樂區等公共空間,吸納了30多名村民成為員工。“云上春天”的總經理雷常龍是云南文山人,過去從事熱帶水果精深加工。他說,這是公司向農文旅融合轉型的第一步,希望通過參與三曼村的鄉村旅游升級改造,為推動鄉村振興起到實實在在的作用。
航拍鏡頭下的景洪大渡崗鄉萬畝茶園。(10月11日)新華網 趙普凡攝
“候鳥”筑巢“黎明之城”
每年11月到次年4月間,1萬輛共享電動車被投放到景洪街頭供游客和市民使用,這是當地為應對旅居旺季到來而采取的便民措施之一。
旅游業是服務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產業。景洪通過改造軟硬件設施,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厚植公共服務基礎,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讓新老市民在這里安家又安心。
在景洪市嘎棟街道萬景社區,80%的居民是來自全國各地、長期定居景洪的離退休人員。社區雅食軒食堂每天為居民們提供天南海北的風味菜品。黑龍江人羅女士在此定居多年,她說,“食堂辦得很好,我吃到了家鄉口味的面食、燉菜,真是讓我一解思鄉之情。”
萬景社區黨總支副書記楊梅介紹,社區以提升旅居老人生活品質為切入點,除了辦好食堂,還組織了各式各樣的社團活動,如舞蹈、書畫、象棋等等。目前社區共有19支活動隊伍,參與人數將近900人。社區還不時組織居民到周邊村寨短途游,方便大家更深入體驗地方民俗文化。
為了優化社區服務網絡,景洪市將原有19個城市社區細化為70個,讓“15分鐘服務圈”從地理上成為可能;在城市交通方面,在旺季到來時增設公交線路站點、緩解景區交通壓力;在綜合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開設中傣藥適宜技術服務,助推傣醫藥融入大健康產業發展。
在景洪市政務服務中心,企業信息變更、開辦民宿餐飲店、水電氣網聯合報裝、醫保社保轉移接續等等,這些過去涉及多部門、辦起來費時費力的事情,都被納入“高效辦成一件事”清單,讓群眾跑一趟就能辦完。
三角梅、鳳凰花、合歡、木棉……人們從寒冷的北方來到這里,滿樹繁花,姹紫嫣紅;芭蕉、芒果、菠蘿、小玉米……應季蔬果品類繁多,令人欣喜;陽光明媚,天空瓦藍,人們在戶外盡情跳舞、打球、遛娃……大自然賜予這座“黎明之城”豐饒的物產,這里以開放的胸懷接納五湖四海的來客。
瀾滄江邊的景洪城。(10月11日) 新華網 趙普凡攝
策劃:萬方、韓海闊、李霞
參與報道:袁晗、趙普凡、張瑪睿、李浩、劉東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