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興魯展風采|萬書波:高產花生只需“一粒種子”
“我們的花生種植技術已經逐步達到國際一流水準,甚至在一些方面取得領先地位。”萬書波說。他是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二級研究員、國家花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花生栽培與生理生態創新團隊首席專家。身邊同事談起他時不免贊嘆,“出差路上也帶著書籍”、“只能用從家到單位的20分鐘車程來休息”。萬書波40年如一日,無時無刻不奮戰在科研第一線,為花生降本、提產、增效益,付出了巨大努力。
花生作為我國重要的油料作物,實現其產業高質量發展對保障我國糧油安全有著重要意義。
“那我們要如何實現花生產業高質量發展?就是要把成本降下來,把產量和效益提上去。”萬書波在提到花生產業的發展時說,改革開放之初,我國花生平均單產僅為76公斤/畝,被普遍認為是“低產作物”,且傳統的雙粒種植方式,一畝地需要約25千克種子,用種量占到產量的10%到20%,相較而言,小麥、玉米僅占2%左右,這導致花生的種植成本偏高。參加工作不久的萬書波對傳統的花生播種方式提出疑問:“為何必須一穴種多粒呢?”
為了攻克這個難題,萬書波帶領團隊深入開展花生抗逆栽培理論及關鍵技術研究,成功開創了單粒播種技術,相比雙粒種植節約用種量20%。在此研究基礎上,又創建了“精細選種、精確包衣、精致整地、精準播種”單粒精播技術,先后培創出實收畝產752.6公斤、782.6公斤和865.47公斤的高產紀錄,徹底顛覆了“創高產必須穴播兩粒”的定論。
全程可控施肥技術也是萬書波團隊的研究重點。他們根據花生不同時期需肥規律,提出了“起爆氮、自供氮和后援氮”施肥理論,創建了花生全程可控施肥技術,平均每畝花生增收30至60公斤,節約化肥10公斤。部分研究成果獲2018年度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我們要顧好米袋子,也要拿好油瓶子。”為了實現國家“穩糧增油”戰略,萬書波提出了“玉米-花生間作模式”,實現畝產玉米517.7公斤、花生191.7公斤,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有力保障了國家糧油安全。該技術連續3年被列為農業農村部主推技術。
為了給種植戶增效益,萬書波團隊在此基礎上提出可以用鮮食玉米秸稈、鮮食花生秧制成混合青貯飼料,代替青貯飼料。“種植戶用了我們的方法,一年的畝產值能達到一萬元。”萬書波自豪地說,“我們就是要用科學技術去實現國家戰略,去造福廣大農民。”
“我眼里的萬書波十分具有家國情懷,他永遠盯著生產第一線的需求作研究。”萬書波團隊成員、山東省農科院農作物種質資源所所長張正說。
40余年來,萬書波一直腳踏實地,以國家戰略為研究的方向,以解決百姓生產問題為目標,深入田間地頭作調研,俯身泥土之間種花生,真正做到了“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大眾新聞記者 魏然 見習記者 劉宸)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