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解鎖新局 大灣區合作有何關鍵新變化?
推動跨境人員流動便利化,粵港澳三地在同一天有了新進展。
從11月20日起,廣東深圳市深圳灣口岸、珠海市拱北口岸部分邊檢快捷通道試點升級為“免出示證件”通道。部分往來粵港澳的“常旅客”僅憑“刷臉”即可通關,通關速度大幅提升。
而另一則消息,則“隱藏”在香港特區政府當天發布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中。其中特別提出:研究在河套合作區試行專屬的“無感通關”等創新便利措施。
要知道,深圳灣口岸、拱北口岸分別是粵港、粵澳間客流量集中的口岸,率先在這兩個口岸創新通關模式,能夠釋放最大的改革紅利,當然,也意味著要面臨更復雜的通關壓力。
五年間,粵港澳大灣區從“一地兩檢”查驗到部分口岸24小時通關,這樣的“微創新”步履不停?;浉郯目臻g距離雖然未改變,時間距離卻在“極致壓縮”。
人潮涌動之處,正是人心所向?;浉郯脑凇叭虮几啊?,背后卻有著更深層次的現實需求。
從以“灣區之名”到“灣區共識” 變化何在?
11月28日,備受關注的香港國際機場第三跑道系統正式啟用。而就在啟用新跑道的兩天前,另一則消息則更耐人尋味:香港機管局宣布斥資約43億元人民幣,購入珠海機場35%的股權。
“香港、珠海兩地機場優勢互補,不僅可以為珠海機場帶來更多的客、貨運流量,而且可以便利珠海乃至大灣區西部城市的旅客,讓他們利用香港國際機場的廣闊航空網絡連接全球各地,達到互利共贏?!毕愀蹤C管局主席林天福點出了這次投資的“深意”。
事實上,這樣的跨境合作早已有之:2006年,香港機管局就與珠海開始合作經營和管理珠海機場。彼時,香港機管局協助珠海機場提升營運效率和管理水平,帶動了珠海機場的客、貨運量不斷增長。如今,投資再加碼,著眼的則是更加廣闊的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的未來。
從港珠澳大橋、粵港澳三地口岸建設“硬聯通”上的合作,再到互相投資,在深度合作中探索出“經珠港飛”跨境合作模式,粵港澳三地合作漸入佳境,合作也已經從單一的基礎設施建設、分工明確的產業鏈上下游,到如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不難看出當中一個關鍵變化:粵港澳三地對大灣區“一體化市場”的理解逐步深化,錨定“市場共享”的發展思路更加清晰。
“澳琴合作不單是33+106變為139平方公里的物理結合,通過澳琴聯動合作新模式,更體現出澳門平臺+國際資源+橫琴空間,達到成果共享的效果?!痹诓痪们芭e行的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新聞發布會上,澳門招商投資促進局廣州代表處主任鐘秀立推薦澳門投資優勢的同時,仍不忘為毗鄰的橫琴投資環境“代言”。以“灣區之名”,共享區域大市場已漸成“灣區共識”。
從“縱深推進”到“一體發展” 動力在哪?
暫時跳出大灣區這一視角,作為“經濟第一大省”的廣東當前承壓就不小。
前三季度,廣東地區生產總值99939.18億元,同比增長3.4%。比照全年5%的增長目標仍有不小的差距。
占全國GDP的六分之一左右的廣東,“經濟大省挑大梁”任務之重不言而喻。與此同時,作為改革開放前沿,廣東也不得不在先行中,應對全新的挑戰。
對于廣東而言,既要承受轉型期的陣痛,更要在轉型中尋找動能轉換的機會,這也意味著廣東一方面要擺脫對既有發展路徑的依賴,同時也要刻不容緩地進行更深層次的改革。
就在最近,廣東通過《中共廣東省委關于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的意見》。這份被稱為是廣東聚焦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施工圖”中,第一點就聚焦“完善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體制機制”。除了繼續提出“強化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要求之外,更提出“完善推進粵港澳三地全方位互聯互通發展的體制機制”“建立珠三角九市深度一體化發展機制”。
從“深化與港澳合作”,到“縱深”推進大灣區建設,再到如今的“一體化”“全方位”。措辭層層深入,廣東選擇在大灣區中破當下發展之題意味深遠。
同樣在尋找發展新機遇的還有港澳地區。通關便利化政策“上新”不到一周,11月25日,粵港深化經貿投資合作交流會就在廣州舉行。在這次會上,粵港雙方達成126個經貿合作項目,總值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
仔細“拆解”這些經貿合作項目,能夠更加直觀地看到粵港澳三地合作方式和內容的顯著變化:這一輪合作中,有101個來自港商對廣東的投資,投資金額超過910億元人民幣,主要投資領域正是廣東當前著力發展的金融、現代物流、智能制造、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領域。
看似呼應廣東產業發展的變化和需要,實則有著香港立足大灣區新格局,探索新發展定位的自身考量。
過去數十年間,粵港兩地成功打造“前店后廠”合作模式,造就了珠三角經濟騰飛的奇跡。如今,廣東正在從過去高度依靠參與國際分工實現發展,向依托自主產業和自主創新,鍛造健全的產業結構,實現高質量發展躍遷?;浉郯娜睾献饕苍诎l生深刻轉型,大灣區經濟縱深不斷拓展。
再造“升級版”、創新型的粵港澳合作模式,已經迫在眉睫。
就在不久前,作為“超級聯系人”的香港,又提出了“超級增值人”的新定位。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增值”正是香港所長。其中,既有善用國際化平臺、依托廣東大市場大腹地,為自身產業結構優化增值,也有引進全球各類高端要素資源,深入拓展國際市場,更好賦能大灣區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深意。
從優勢互補到共享機遇 落點何為?
今年10月1日,廣東正式實施《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其中,條例首次以立法形式提出完善面向港澳的財政科研資金跨境使用機制,鼓勵港澳高等學校、科研機構承擔廣東省的科技計劃項目。同時,對港澳的科創人員在人才簽注與居住便利、交流合作促進和科研資金等方面明確予以支持。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的理念在這里具化為政策遵循,粵港澳大灣區深化合作,具象化“落子”科技創新則更加清晰。無論是“比翼雙飛”共享機場資源,攜手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還是“打破藩籬”共享市場紅利。這背后都傳遞出一個強烈的信號:讓大灣區超級城市群發揮“9+2”大于11的聯動效應,已然成為大灣區各城市間的默契與目標。
各方強強聯手、優勢互補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間促成了創新資源在大灣區的高效集聚,如果將時間線拉長,觀察維度拓寬,在“看過去”到“看未來”間,我們不難發現,大灣區之間,合作是一如既往,而改變也在悄然發生——
一方面,大灣區制造業發達,但面臨著全球競爭加劇、成本上升等挑戰。顯然,這種傳統、單一的合作模式,已經難以適應新發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香港鞏固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亟須新動能加以支撐。
傳統產業亟待升級,科技創新驅動不可或缺,因此,把雙方既有的合作基礎,五年來積累的市場共識,轉化為優化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運行機制,打造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最終形成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正當其時。
如今的粵港澳大灣區,廣深港、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帶動效應顯著,“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居全球前列,大科學裝置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形成集群之勢。如何在鍛造科創“硬實力”的同時,讓創新要素流動更順暢、讓人才“南上北下”流動,碰撞出“頂流”的思想火花,考驗著科技創新鏈條上的每一環。
對項目、人才的傾注,同樣體現在宏觀數據上:就在上個月,廣東省科學技術廳通報粵港澳科技創新協同情況,其中就提到,支持港澳科研機構牽頭或參與廣東省財政科研項目,廣東科研經費跨境撥付至港澳累計超過4.6億元人民幣。
在灣區合作的新變化中,我們不難感知,科研資金、人才加速匯聚灣區,正將大灣區鍛造成全球科創“新高地”,釋放無盡發展潛能。而大灣區各個城市,也在不斷通過打造聯合創新平臺,讓科研者共享共建,以“灣區之名”,一并攜手參與全球科技創新競爭。
從人員跨境流動便利化,到灣區市場一體化,大灣區合作不斷走向深化。著眼當下,面對新舊動能轉換,廣東自有先行一步、“再造一個新廣東”的勇氣;蓄力奔跑,在外部環境不確定因素增多的今天,粵港澳三地“同聲同氣”分量越來越重,更多了風雨同舟、“拼船出海”的氣度和遠見,而這也正是今天的粵港澳三地,向世界講述的關于大灣區的新故事,呈現的新未來!
?。偱_記者 郭翔宇 林麗麗)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