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下一站去山東!這趟AI專列藏著多少“文化Passion”?
齊魯大地,海岱之間,奔流萬里的黃河在此入海,五岳之首的泰山昂首天外。孔孟之鄉,禮儀之邦,文化群星璀璨流光。今天,讓我們搭乘這趟“齊魯文化號”特色專列,看看沿途有哪些迷人“風景”吧!
山東文脈綿延,海岱考古實證不斷。
目前,山東累計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5項,中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都能在山東得到實證。沂源猿人遺址距今60余萬年的古人類化石,填補我國古人類地理分布空白;跋山遺址舊石器時代的象牙鏟,成為東亞人本土起源的重要佐證;城子崖遺址是龍山文化最早發現地、命名地,被譽為“考古圣地”。
812家博物館遍布全省,在山東博物館可以賞“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的“蛋殼黑陶杯”、“齊魯瑰寶”亞丑鉞,在孔子博物館可以看“商周十供”精美禮器,在青州博物館可以觀南北朝佛教造像的“最美東方微笑”、“明代唯一存世狀元卷”。
博大精深、卷帙浩繁的典籍文獻,凝結著古圣先賢的智慧,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作為“山東文脈”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齊魯文庫》旨在打造齊魯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大成之作,立起新時代的“文化泰山”。
《齊魯文庫》共分典籍、研究、史志、人物、文物、文學藝術、山水、科技、紅色文獻9編,計劃用10年時間全面研究、保護、輯錄和整理出版山東歷代傳世文獻,全書規模約14億字,6000冊以上。2023年9月,第九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期間,《齊魯文庫》首批成果《齊魯文庫·典籍編》第一輯100冊正式發布。
山東是“人文沃土”,更是“非遺沃土”,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手工藝資源豐富,擁有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186項,位居全國第二位。傳統技藝、地方戲劇、曲藝雜技、民俗文化……這些非遺項目,不僅是山東文化的驕傲,更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非遺課堂”“非遺工坊”“非遺交流展示周”……以傳承保護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山東常態化開展多樣文化活動。非遺有了“根據地”,走進了年輕人的世界,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此外,山東持續探索非遺帶動鄉村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一批以年畫、中國結、木雕、葫蘆雕刻等為主業的特色村鎮不斷涌現,幫助大量鄉村人口居家就業、增收致富。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沂蒙人民“最后一口糧當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420萬人口有120多萬人擁軍支前,20多萬人參軍參戰,10萬多人英勇犧牲,涌現出沂蒙六姐妹、沂蒙母親、沂蒙紅嫂等一大批先鋒模范人物。山東作為一片紅色文化資源富集的熱土,孕育誕生了“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
紅色土地,熱血浸染;紅色血脈,永續相傳。山東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紅色資源,加強紅色遺址保護利用。2022年,大型民族歌劇《沂蒙山》獲得了文旅部“文華大獎”,讓沂蒙精神跨越時空,與更多人建立起心理連接。
峨峨尼山,蔽于魯邦。篤生圣人,維民之綱。
自2010年創辦以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已成功舉辦十屆。回顧歷屆論壇的盛況,從古典文明到現代時尚,從文脈傳承到文明交融,從曲阜尼山走向世界各地,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的內涵越來越豐富,外延越來越拓展,中華文明與世界不同文明交流對話、交相輝映。
尼山向內,是山東的文化“兩創”新標桿。尼山向外,是和而不同、天涯比鄰的生動寫照。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正是以一場時空倒敘的方式,完成了一場文明發展的互文。今天,在這片歷朝儒客朝拜的圣地上,尼山再次開枝散葉,向內向外,花開兩朵,發展出了新的生命力。
無論你是想撐一只小船,搖曳在運河古城;還是想坐綠皮火車,帶著青啤去吃把子肉;亦或是想站在黃河入海口,看驚奇的“黃藍分割線”……“四廊一線”文化體驗廊道都可以滿足你。
在黃河文化體驗廊道,不僅能體驗到豐富的黃河文化,還能賞曹州牡丹、捏千年齊河黑陶、品齊國古都陳釀;大運河文化體驗廊道帶你感受古運河風情,在運河中搖著小船穿過拱橋牌坊,入夜時觀賞燈火盛宴,恍然如夢;齊長城文化體驗廊道歷史悠久,齊長城蜿蜒千余里,東望大海,西望諸峰,祖國大好河山盡收眼底;沿黃渤海文化體驗廊道,山、海、城、島、林共生共融,三季賞花、一季看雪;沿膠濟鐵路文化體驗線東起青島西至濟南,是齊魯大地上的第一條鐵路,沿途留下了諸多文化遺產。
山東人憑借勤勞的雙手和樸實的智慧,將充滿著齊風魯韻的匠心工藝堅守至今。魯班鎖、淄博陶瓷、臨沭柳編……從畫筆到刻刀,從泥土到紙張,一個又一個包羅萬象的手工技藝在齊魯大地上留下一串光耀的足跡。如今,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山東手造”。
為推動全省文化創意產業高質量發展,山東打造了以“山東手造”精品銷售、研發、會展、孵化、研學為一體的手造產業園——山東手造展示體驗中心,依托傳統文化和現代技術,讓傳統手造煥發勃勃生機。這些令人愛不釋手的“山東手造”,不僅把山東文化與底蘊展現得淋漓盡致,也成為世界了解中華文明的一扇窗口。2023年以來,全省共培育“山東手造”區域公共品牌20個、重點企業20家。
齊魯大地鐘靈毓秀,風光旖旎。
在山東,可以感受上千眼汩汩清泉遍布“泉城”,盡享舒適與清涼;也能領略中國第一個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泰山”的巍峨壯麗;見識到中國海岸線第一高峰“嶗山”的高聳入云;能被亞洲最大的天鵝越冬棲息地——威海煙墩角天鵝湖打動;亦能被我國最廣闊、最年輕、最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黃河口生態旅游區”強烈震撼;可以沉浸在國內規模最大的古城臺兒莊古城中,感受其歷史韻味;或在全球投資規模最大的影視產業基地青島東方影都,領略前沿科技的力量……
在山東,煙臺蘋果、蒙陰蜜桃、沾化冬棗、嶧城石榴等四季瓜果鮮美馥郁;德州扒雞、周村燒餅、東阿阿膠等小吃、名吃引人垂涎;青島啤酒舒爽酣暢、張裕葡萄酒果香濃郁……豐富的物產猶如熱情好客的山東人,淳樸而直爽,真誠而內秀。
大集是地方文化的縮影,凝聚了一個區域的歷史與當下,是集中展示風俗、物產、經濟、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內容的“櫥窗”。山東是黃河流域重要的農耕文明發祥地,黃河大集使黃河文化在新時代得以傳承和弘揚。
約上三兩好友,到大集上走走逛逛,赴一場心靈之旅。撲鼻而來的香味,商販的叫賣聲,鄰里間的問候……讓黃河大集充滿了濃濃的煙火氣。在大集上,時令蔬菜、新鮮瓜果、糧油米面等各類產品一應俱全,糖畫、泥人等傳統民俗產品吸引著孩子們的目光,有時還能看到戲曲、快書等傳統表演。
近年來,黃河大集以“文化+旅游+好品”相融合的方式推進,不僅可以讓人們在集市上買到品優價廉的“好品”,還可以欣賞沿黃各地文娛活動,品嘗地道風味,感受人間煙火。
齊魯大地,人文薈萃,在此文化昌明興盛之地,飲食講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便是自然。在這里發源的魯菜不僅僅作為一種食物存在著,更是一種文化的載體。
九轉大腸
經過長期的發展和演變,魯菜系逐漸形成包括德州、泰安在內的濟南菜,包括青島在內、以福山幫為代表的膠東菜,以及堪稱“陽春白雪”的孔府菜。酸甜酥脆的糖醋鯉魚、五味俱全的九轉大腸講述著濟南菜的豪放暢快;軟滑肥糯的蔥燒海參、油潤紅亮的干燒鯧魚彰顯著膠東菜的鮮嫩清爽;外酥里嫩的陽關三疊、醇香味美的孔府烤鴨則充滿了孔府菜的典雅精細。
孔府菜
“齊帶山海,膏壤千里”,多樣性的地貌造就了魯菜的食材選料品種異常豐富與均衡,加上兩千多年來山東人對魯菜的堅守與傳承,終成如今的洋洋大觀,令人回味悠長。
(大眾新聞編輯 張明月 呂繼萌 AI視頻制作 劉爽 策劃 單青)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