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書岱說丨隴南徽縣覓“泰山”
□周郢 文/圖
近日我參加嘉陵江大峽谷與隴蜀古道學術考察活動,遍歷徽縣勝境,驚喜地發現,這里竟有眾多以“泰山”為名的地方——“泰山”“泰山村”,山上有“泰山廟”,山下還有“泰湖”。遙亙千里的隴南古城是如何與東岳文化發生密切關聯的?這不禁引發了我的探研興趣。11月23日,我踏訪了徽縣這方“泰山”勝區。
泰山村隸屬甘肅省隴南市徽縣水陽鎮,在縣城南5公里處。村旁有山,古名“伶倫山”,又名“寶鳳山”,今則習稱為“泰山”。村、山均以山上有“泰山廟”而得名。
泰山廟碑石林立。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山東登州府推官、徽邑人任倫所撰《重修東岳神祠碑記》記本廟之沿革云:
“徽州古河池也,城南十里許,山巒環峙,聳漢凌空。中有一峰,突然而起,登至絕頂,四顧豁然。郡之溪山形勝,舉在其目,而其龍盤虎踞,擁翠推藍,極一方之選,真福地也。云煙勝處,古有小祠一楹,肖像東岳神也。道士楊師者,云游至此,掘地得古銅鐵敝器、斷碑石階瓦礫之類,知其祠始宋元之前,兵燹之廢久矣。遂住持此山,觀其風水殊異,可以興作,乃構小庵以為棲身之所,募修殿宇,以為一方祈禱之瞻……相繼創建玉皇宮、岱岳殿,而廊廡、門庭、丈室、廚庫、軒檻,悉皆備具。棟宇翠飛,像設森嚴,藻繪金碧一新而壯麗。始于正德辛巳(1521年)之春,成于嘉靖甲午(1534年)之冬。”
又據道光碑引明代楊公功德志內“廟被金兵騷擾,圣象獨存”,可推斷該廟宇創建于北宋,至明代經道士重修,進入鼎盛。清嘉慶年間因旱禱祀,修建樂樓;道光年間迎祈雨有應,乃新建大殿、東西考察祠、會館、東西樓等,筑造神龕,舉人陳顯祖為撰《重修太山廟落成碑志》。廟祀至清末不衰,今廟內還存有各代香社碑,可窺信仰盛況。
20世紀50年代時,泰山廟曾遭毀壞,后陸續重修,漸成規模。今廟有正殿、娘娘殿、兩廂偏殿,東西樓、戲樓等,總計50余間,殿宇輪煥,神儀莊嚴。其廟建置格局與祖庭岱廟有所不同,除均主祀東岳大帝外,廟中還建有奠親宮,祀東岳神父母;又建圣母宮,祀圣母娘娘(當地人士言非碧霞元君),陪祀為乳母娘娘與花母娘娘;另有“東考察”“西考察”“五陰孤魂”殿等陰司建置,獨具一格。每值農歷三月二十八日東岳大帝圣誕和三月二十日圣母娘娘圣誕,周邊民眾紛至進香,唱大戲、誦經懺,十分熱鬧,其俗相延至今而不替。
根據何乃恩《西北地區東岳信仰研究》的考論,甘肅是東岳廟祀較早傳播的地域。此次考察又發現,在隴南地區,東岳廟祀尤為密集。不僅徽縣有多座泰山廟(縣境虞關鄉三灘東溝峽附近也有一泰山廟),附近武都區、兩當縣、成縣、康縣均有東岳廟或泰山廟;在兩當縣,還有一“泰山鄉”。禮縣有元至元五年(1339年)《大元崖石鎮東岳廟之記》(收入《隴南金石題壁萃編》),為附近今存最早之東岳廟碑刻。這一情況可能與隴蜀古道相關,或因徽縣地當中原與隴蜀溝通紐樞,故能在東岳信仰傳播中得其先聲,值得日后進一步考索。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