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蜜臀,中文字幕无码人妻波多野结衣,亚洲va欧美va人人爽,亚洲人成在线网站

首頁 > 首頁 > 泰山 > 正文
  • 天下泰山·揭秘泰山丨天然池記碑

      □宗世強

      天然池記碑在斗母宮南院,嵌立在北墻之上,碑寬1.35米,高0.63米,1916年趙爾萃撰書,行文流暢,書法俊秀。

      全文為:予自戊寅來游斯邑,見夫山巔澗麓,流水潺湲,隨處涌現。酌之味甘如醴,乃一任其湯湯而去,而郡城內外,民間之飲苦食堿弗恤也。時鐵嶺增君芝田守是郡,余姊婿也,因慫恿其開渠引水,以便民汲,工未興而去職,曹君晴軒繼之,即今所謂曹公渠者是也。意謂其效既著,踵而行之者當不乏人,乃遲之久而無聞焉。己亥,重游來此,遂以卜居,時范君慕韓初置山田于天外村,余往視之,復慫恿其開渠引水以灌田,村之鄰亦行之,收獲幾倍于常時。意謂其效既著,踵而行之者當不乏人,乃遲之又久,而仍無聞焉。今夏來斗母宮,比丘法霖導余視其廟之南有廢圃,因教之架石梁以為渠,就坎窞而鑿池,不三旬而工蕆,昔之蕪穢不治者,轉瞬而為游憩之勝地矣,法霖索余題名,因之有感焉,夫泰山之水,天然也,不知閱幾千百年矣,廟中之易于引水,天然也,亦閱百數十年矣,乃遲至今日而后成,使無人謀為于其間,將終不可得此景物也。充斯類也,谷之實、木之果,天然養生者也,無人樹藝之,且不可得而食矣;鳥之羽、獸之毛,天然衛生者也,無人組織之,且不可得而衣矣。此猶其小小者也,若夫山川之險阻、地產之精華、人才之鐘育、物理之生化,皆天然自具者也,使無人焉為之經營、開辟、養育、研究之,其將終于廢棄埋沒者,皆可于此水鑒之矣。因以天然名其池,并抒此意為之記。

      QQ20241128-082943.png

      丙辰七月朔日,傲徠山民趙爾萃并書。

      大意是:我(趙爾萃)于光緒四年(1878年)來泰山游玩,見山上河溪充盈,流水潺潺,隨處可見喝一口沁人心脾的泉水,但這樣甘甜的泉水卻任其隨河水南流,可是山下泰城內居民,飲用的大多是苦澀之水而享受不到山泉。

      當時正值我的姐夫鐵嶺人增瑞任泰安太守,因此我鼓勵他開渠引水,惠及百姓,但是工程剛準備開始他就離職了,隨后,曹晴軒接任泰安太守,幾經努力,建成了今天的“曹公渠”。我覺得,一件很有益、很好做的事,看到的人大有人在,卻為什么久久無人作為呢?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我又來泰安重游并住了下來,當時范慕韓在天外村購置了一塊兒山地,我看了之后也鼓勵他開渠引水灌田,引得附近村民紛紛效仿,(大家伙兒的)收獲一下子比以前高了幾倍。我還是想,一個效益顯著的舉措,想到的人應該有很多,可為什么也是很久沒有人去做呢?

      今年夏天來到斗母宮,法霖師傅引導我看廟南荒蕪的林地,我就幫她設計架石梁為渠引水,就地挖了個大池子,兩個多月即竣工,過去蕪穢之地,轉眼間就變成了景點,法霖師傅讓我題名,于是我想啊,泰山的水純屬天然,不知流淌了幾百幾千年,流水旁的廟容易引水是天然的優勢,此廟也有了上百年的歷史,可是這樣又好又容易的工程竟然晚至今天才建成,若無人出謀劃策、推動實施、并最終落成,將永遠不會出現這種景致。以此類推,糧食水果,是天然的食物,但無人耕種栽樹,也是得不到的;飛禽的羽毛、走獸的皮毛,是天然的保暖物,但無人去制作,人們也得不到衣衫,這還只是萬物中比較小的方面罷了,至于山川所形成的險阻地勢、大地物產所蘊含的精華、培育優秀人才的環境、事物道理的產生發展變化,這些都是大自然原本就有的,假如沒有人去對它們進行經營、開發、培育、研究,那些最終將會被廢棄、埋沒的情況,都可以從這河水利用不利用中看出來呀。因此起名叫“天然池”,并抒發自己的感想為之記。

      丙辰七月朔日,傲徠山民趙爾萃并書。

      《天然池記》是趙爾萃書寫,根據內容記載,是他指點當時斗母宮僧尼用兩個月余在廟南開鑿,并建議架石梁作渠引水形成天然池?,F斗母宮北還殘存著一段架空的水渠。

      趙爾萃(1851年—1917年),字公慶,號小魯,漢軍正藍旗人,光緒八年(1882年)舉人,光緒十五年(1889年)中進士,先后任夏津縣知縣、直隸州知州、直隸工藝局兼礦務局會辦。據記載,趙爾萃在任夏津知縣期間“興學校、重文教”,每月為書院學子講課,親自開講指導,循循善誘,士子頗受其益,又曾捐俸嘉獎優等生員(秀才,亦指在學的學生),并還捐俸購置書籍數百卷,置于書院,以為公用圖書,幫助生員學習,在諸學科中尤重“經史”二科,親為擇聘教師,并捐俸為教師“束修”之資。因此夏津文風大興,多有“入大學(國家所立的學校)”成材的人。趙爾萃關心民瘼,諸如施食濟困、修橋筑路、開渠筑堤等公益事業不勝枚舉。當時民人無不感戴稱頌。后因“母憂解組”(即因為奔母親喪事而卸任),民人講起多感懷而落淚。

      趙爾萃與泰山泰安的淵源,趙興彬發表在《泰山學院報》上的“趙家林、趙家公館及趙爾巽家族”中寫道:“趙家跟山東結下了不解之緣,跟泰山、泰安也有多重交集,這是推動趙爾巽選擇泰山作為身后福地的內在動力。起初,是老四趙爾萃在泰城購買了宅院,供弟兄二人居住,時間應為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這有趙爾萃撰寫的泰山斗母宮《天然池記》為證。1929年《重修泰安縣志》亦有記載:‘趙爾巽與其弟趙爾萃見泰安地肥美而價廉,因置田宅居焉?!w爾萃的宅院被時人稱為趙家公館,位于泰安城南關,即今南關農貿市場北鄰、洼子街以南,幾乎全部被居民小區覆蓋。附近老人談起趙家公館仍如數家珍,并不乏惋惜之情。據稱,20世紀五六十年代,趙家公館四周筑以高墻,院內亭臺樓榭,曲橋流水,盡顯園林之勝,頗似《紅樓夢》之大觀園。只可惜,戰亂年間趙家公館逐漸敗落,以致蕩然無存。而遼寧沈陽也有一個趙家公館,那是趙爾巽在1905年任盛京將軍時所建。其四弟趙爾萃在泰安居住時的資料相對較多。趙爾萃自稱傲徠山民、傲徠山房主人。除前述題刻于斗母宮的《天然池記》外,他還在天然池東倡建羈云樓,在泰山西溪大眾橋西南巨石上題有‘天外村’刻石。還曾為岱麓玉皇閣思鶴堂題聯:‘勝地重游,白鶴不來堂自在;故人何處,青山有約我來遲?!碛性S多詩文,均載入王價藩《岱粹抄存》之中。他還積極參與了新泰孫村煤礦的開采,出資持股,被稱為‘窯主’。1915年撰寫了《重修泰安縣孔圣廟碑》記,臨終前又為泰安魯氏撰寫了《櫻桃園記》。”

      趙爾萃兄弟四人,老大趙爾震、老二趙爾巽、老四趙爾萃均考取進士,老三趙爾豐屢試不第,以納捐為官,但趙爾豐卻是清朝平定西藏叛亂有功之臣。

      時光荏苒,百年過去,天然池依然清澈,銘記依然清晰,記錄了趙爾萃、增瑞、曹濬澄等先人賢士,前赴后繼、造福于民的實干業績。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舉報電話:12377 舉報郵箱:jubao@12377.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魯公網安備 370902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