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向法治化營商環境要競爭力
好的營商環境就像陽光、水和空氣,須臾不可或缺。而衡量營商環境好壞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看有沒有好的法治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11月21日省委、省政府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強調要優化市場法治環境,推動實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展現出用法治護航民企發展、呵護經濟活力的堅定決心。近年山東聚焦廣大經營主體法治需求,強化全鏈條全周期全方位法治保障,連續4年成為全國營商環境最好的10個省份之一,就是積極打造公平公正法治化營商環境的生動注腳。
“春江水暖鴨先知”。企業和企業家對營商環境的感知最敏銳,也最深刻。淄博堅持“能重整不清算”原則,將破產重整作為程序選擇的第一順位,創新打造“生產不停、職工不散、市場不丟、稅源不斷”的困境企業司法救助模式,讓一些有挽救價值的企業得以涅槃重生。濰坊在全省率先推出“項目警長”制,實施法治賦能產業鏈工程,全覆蓋包聯服務重點項目和1800余家重點企業,以更具溫度的法治化人文環境“暖商利商”。事實證明,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良好的法治營商環境,法治環境越優化,民營企業就越能增強信心、大膽發展。在這個意義上講,讓法治成為最好的營商環境,就要向法治化營商環境要生產力和競爭力。
法治,就是確立規則與邊界。規則越清晰、越可信,企業的預期就越準確、越穩定,市場就會越繁榮,經濟就會越活躍。當前,國家正在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這是我國第一部專門關于民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法律。近年來,山東先后出臺和修訂10余部法規規章,創新設定經營主體平等準入、創業創新、融資促進、權益保護等150余項權利義務,以“一攬子”良法供給健全營商制度體系。加快修訂民營經濟發展促進條例、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使政策疊加形成放大效應,就一定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軌道上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要義在于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對各類市場主體而言,最期盼的是平等法律保護。而平等保護原則就是“兩個毫不動搖”的法律表現。要規范涉企執法檢查,加快推進跨部門綜合監管,避免重復檢查、多頭檢查,特別是不能違規異地執法和趨利執法,讓創新創造者勞有所得、安心經營。要建立完善涉企執法經濟影響評估制度,謹慎處理民營企業違法案件,慎用查封、扣押、凍結等強制措施,避免“一刀切”、過度執法。以改革“硬舉措”優化“軟環境”,釋放更多“放管服”改革紅利,民營企業才能放開手腳、輕裝上陣,專心致志搞發展。
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關鍵在人,關鍵在干部隊伍。營商環境是一個地方干部作風的“晴雨表”,有什么樣的干部作風,就會有什么樣的營商環境。要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堅持建設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工作隊伍,進一步增強領導干部在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過程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推動領導干部帶頭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遵紀守法、捍衛法治,厲行法治、依法辦事,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解決問題的能力。淡化“管理者”心態,強化“服務員”角色,帶著問題意識、效果意識拿出真招實招,就一定能以干部作風之“好”打造營商環境之“優”,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山東篇章提供堅實的支撐和保障。
?。ù蟊娦侣?middot;大眾日報評論員)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