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中心醫院專家科普心梗知識 把握“黃金120分鐘”
泰安日報社·中華泰山網訊(記者 張偉 邢季萌 審核 聶艷艷)隨著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隱形殺手”——心梗,正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作為一種突發性心血管疾病,心梗的發生往往令人措手不及。
今年11月20日是第11個“中國心梗救治日”。為讓市民更全面了解心梗的危害,掌握心梗急救知識,市中心醫院醫信部主任、胸痛中心行政總監趙斌,心臟血管中心主任張煥軼,急診內科主任袁軍,結構心臟病與心律失常科主任尹魯驊以及心內科CCU副主任醫師宋瑋等專家接受記者采訪,他們結合心梗救治案例,為市民提供一份實用的心梗防治指南。
驚心
一場“生死時速”的救治
今年56歲的王先生是一位企業管理者,事業蒸蒸日上,家庭幸福美滿,然而,突如其來的心梗打破了他平靜的生活。近日,王先生突然感到胸口有劇烈壓迫感,并出現冒冷汗、呼吸急促、頭暈目眩等癥狀,家屬隨即撥打了120急救電話。
在急救車上,醫護人員迅速為王先生進行了心電圖檢查與病情評估,初步診斷王先生為急性心肌梗死,并將其心電圖與生命體征信息實時傳輸給胸痛中心值班人員。120救護醫師與胸痛中心心內科介入專家緊急溝通后,共同制定了急診冠狀動脈造影與介入治療的方案。征得王先生家屬同意后,醫護人員將王先生護送至導管室,隨后,專家團隊為王先生進行了緊急介入手術。得益于專業的快速救治,王先生在“黃金120分鐘”內成功接受了介入手術,重新贏得生機。
王先生的救治案例正是設立“中國心梗救治日”初衷最好的體現。專家提醒,面對心梗情況的發生,應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讓患者在“黃金120分鐘”內獲得專業救治。
解讀
心梗早期癥狀與發病因素
心梗的全稱為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由于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壞死。這種疾病具有起病急、進展快、死亡率高的特點,是心血管疾病中的“頭號殺手”。
宋瑋告訴記者,心梗的典型癥狀是突發性胸痛,這種胸痛通常表現為胸口有壓迫感、緊縮感,常常伴隨著出汗、呼吸急促、頭暈等癥狀,疼痛的部位也可能是咽喉部、上腹部,或放射到左臂、下巴或肩胛骨后,使患者感到極為不適。“除了胸痛,心梗還可能伴隨著其他癥狀,如惡心、嘔吐、疲乏無力、心悸等,這些癥狀雖然不如胸痛那樣明顯,但同樣不容忽視。”宋瑋表示,一旦出現這些癥狀,患者應立即就醫,以免錯過最佳救治時機。尤為關鍵的是,在就醫方式方面,不提倡患者“自行來院”,倡導撥打120急救電話。
宋瑋提醒,有些患者的癥狀并不典型,尤其是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他們可能僅表現為輕微的不適或消化不良感,這種不典型的癥狀往往讓患者和家屬掉以輕心,從而延誤最佳救治時機,因此需要特別留意。
據介紹,心梗的發病機制多樣,主要包括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心肌供氧不足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是心梗最常見的原因,這種病變使得冠狀動脈壁增厚變硬、管腔狹窄,導致心肌供血不足,隨著時間推移,冠狀動脈內的斑塊可能破裂,形成血栓,進一步阻塞血管,進而引發心梗。
“需要注意的是,當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和高壓工作環境,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長期處于緊張、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中,也可能誘發心梗等心血管疾病。”宋瑋指出,除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外,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慢性疾病,長期吸煙、飲酒、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以及家族遺傳史等都是心梗高危因素,這些因素可能單獨或共同作用,增加心梗的發病風險。
科普
科學把握“黃金120分鐘”
面對心梗這一突如其來的威脅,如何快速有效地進行救治是關鍵。其中,“黃金120分鐘”對心梗救治具有重要意義。
“所謂‘黃金120分鐘’,是指心梗患者從發病到接受專業救治的最佳時間窗口。在這個時間窗口內,患者接受及時、專業的救治,能夠顯著提高存活率,并降低長期并發癥的發生概率。”張煥軼表示,每年11月20日是“中國心梗救治日”,“1120”的含義是面對心梗情況,要及時撥打120急救電話,爭分奪秒把握“黃金120分鐘”。
今年中國心梗救治日的主題是“心梗撥打120,胸痛中心快救命”,有何特殊意義呢?對此,袁軍告訴記者,胸痛中心是通過多學科多部門合作,包括院前急救系統(120)、急診科、心血管內科、心血管外科、重癥醫學科、影像學科、導管室等相關科室及基層協作醫院,為患者構建從發病到救治的全程綠色通道,采取標準化的診治流程,使急危重癥患者到達醫院急診診室后得到最快速診斷和有效救治。“在胸痛中心,專業的醫護人員會立即對患者進行心電圖檢查、血液檢測等全面評估,并根據病情在120分鐘黃金救治時間內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袁軍說。
尹魯驊介紹,目前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救治方法包括藥物治療、介入治療和手術治療。其中,介入治療特別是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已成為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選方式。醫生通過造影檢查確認心臟冠狀動脈堵塞的具體位置,然后在阻塞的冠狀動脈內放入一個小球囊將血管擴張,隨后植入一個支架支撐血管,保持血流暢通。“介入治療的優勢在于操作時間短、創傷小、恢復快,尤其是患者在發病初期的黃金120分鐘內完成PCI治療,可有效恢復血流,顯著提高患者生存率,減少并發癥。”尹魯驊說。
趙斌表示,預防心梗的發生比治療更為重要,通過調整生活方式和積極干預高危因素,可有效降低心梗的發病風險,戒煙限酒、“低鹽、低脂、高纖維”營養平衡飲食、適量運動、保持健康體重等都可以有效保持心血管健康,降低心梗發生風險;同時,保持心理健康也很重要,通過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可以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壓力,降低心梗發病風險。趙斌介紹,作為“胸痛中心全市模式”牽頭單位,市中心醫院持續優化急門診就診服務流程,不斷提升急危重癥救治能力;同時,市中心醫院胸痛中心與急危重癥專家團隊積極到學校、企業和社區等定期開展急救培訓,包括心肺復蘇和AED使用,讓市民掌握基本急救技能,提升應對突發胸痛的能力,打通心梗等急癥救治的“最初與最后的一公里”。
時間就是生命,行動就是希望。市中心醫院專家提醒市民,心梗是一種嚴重的心血管疾病,但它并非不可預防和治療,科學認識心梗、積極調整生活方式、把握“黃金120分鐘”的救治時機及積極預防高危因素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心梗的發病風險。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