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泰山丨泰山種柏樹記碑
□宗世強 徐志國
泰山種柏樹記碑在紅門宮盤路東側,碑帽高92厘米、寬82厘米、厚26厘米,碑高198厘米、寬81.3厘米、厚22.5厘米,碑帽雕刻雙龍戲珠,碑體高大厚重,整體華麗壯觀。此碑立于清嘉慶二年(1797年),泰安知府金棨撰文并書丹。碑文記載了金棨發起,時任山東按察使康基田參與并倡導山東各地知府、知州、知縣捐資種樹事件,從岱宗坊一直到升仙坊種植柏樹兩萬二千株,這些柏樹至今大多存活,已被列入泰山景區重點古樹名木名單加以保護,文中所提景點,至今也依然存在,稱呼除幾處略有變化外基本相同。1994年登天工程建立的斗母宮牌坊、經石峪牌坊、水簾洞牌坊名書體文字均取自此碑,此碑是研究古代泰山綠化史的珍貴資料。
△立于泰山進山口的泰山種柏樹記碑(中)。
碑文如下:
泰山種柏樹記
泰山,天下之大觀,非獨魯所瞻也。然古干參天,森陰夾道者,惟對松山為最,外此輪困蔚薈之處無有矣。綮守泰安之二年,太原康公承天子命陳臬于東,吏畏民懷,政不勞而咸集。丙辰三月按部至郡,齋邀登山,為民祈福。時棨方募民植柏千章于盤道旁,公見之欣然曰:“是所以培護山靈者,不可以不遍。”遂捐俸入為倡,增植萬株,使泰安尉張廷模董其役。未幾,而公晉秩維藩。洎丁巳春,鬟河底績,載禮岱宗,則前之列植者,柯葉郁然,顧之益喜,復命募植萬株,蓋通前所植,凡得二萬余株矣。秋七月,公奉有巡撫江蘇之命,瀕行,屬棨紀其事。在昔,《甘棠》之詩曰:“召伯所茇。”又曰:“召伯所憩。”一踐歷止息之處,猶令人愛慕之如是,矧夫口授手指,親為規畫者乎!自今伊始,都人士女與四方賓客之來此邦者,瞻巖巖之象,望蔥蔥之氣,相與低回,留之不能去,固知今不異于古所云也。且名山大川,扶輿清淑,磅礴郁積,鐘于人為豪杰之材,鐘于物為棟梁之用,而亦視在上者之有以栽培而長養之。泰山神秀所鐘,由來久矣,公蓋于樹木之舉寓樹人之意,而豈第以茂林嘉樹增名山之勝,騁游觀之目乎哉。棨不文,揣公意深且美,不可不傳于人。兼告夫后之守是邦者,俾勿剪勿伐以無忘。茲勒其種樹道里暨同僚姓名,則俱勒于碑陰。是為記。
誥授朝議大夫、知山東泰安府事、加三級、又加一級、□帶紀錄十三次、休寧金棨撰文并書丹。
大清嘉慶二年歲在丁巳秋八月谷旦立石。
碑陰文為:
泰山種柏樹道里
岱宗坊至紅門種柏二千一百八十六株;東西眼光殿種柏一千株;紅門至萬仙樓種柏四千五百十六株;萬仙樓至茶棚種柏一千六百株;茶棚至斗姥宮種柏四千八十六株;斗姥宮至水簾洞種柏二千株;經石峪種柏五百株;水簾洞至大槐樹種柏一千五十四株;大槐樹至壺天閣種柏一千四百四十五株;壺天閣至二虎廟種柏四百六株;二虎廟至增福廟種柏一千株;增福廟至濺云澗種柏四百七十株;濺云澗至五松樹種柏五百十七株;五松樹至獨秀峰種柏一百七十株;獨秀峰至神仙坊種柏五十株。
泰山捐種柏樹銜名
江蘇巡撫、前山東按察使、山西康基田種柏一千株;濟南府知府、安徽金□□種柏一千株;署濟南府知府、漢軍□□□種柏二千株;泰安府知府、安徽金棨種柏三千五百株;青洲府知府、滿州公峨種柏一千株;武定府知府、江蘇張愛鼎種柏一千株;濟寧直隸州知州、山西王彬種柏一千株;莒州知州、江蘇許紹錦種柏一千株;泰安縣知縣、河南蔣玉林種柏四千株;肥城縣知縣、安徽程尚義種柏二千株;萊蕪縣知縣、浙江朱煐種柏五百株;章邱縣知縣、浙江嚴孫詒種柏一千株;長清知縣、江西漆淕美種柏五百株;署長清縣知縣、山西楊元泗種柏一千株;利津縣縣丞、浙江葉承謙種柏五百株。
已上嘉慶元年、二年共種柏二萬一千株。
嘉慶三年續種柏樹銜名
泰安縣知縣、江西李維榆種柏一千株。呂祖洞四百五十株,紅門二百株,斗姥宮二百株,玉皇廟一百株,二虎廟五十株。
碑文中寫到的康公,指時任山東按察使康基田。據網絡資料介紹,康基田(1728年—1813年),字仲耕,號茂園,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舉進士,踏入仕途后先后在江蘇、兩廣、河南任知縣、知州、通判、知府等地方官,并以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等政績聞達于上,受到朝廷提拔重用。從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起,康基田作為治水專家或隨皇帝出游巡查,運籌帷幄;或風塵仆仆,奔波于黃河、淮河、大運河之間,督辦工程,造福人民,歷三十余載,其間也多次受到朝廷獎掖,官至按察使。嘉慶皇帝即位后,因康基田治水浚河功績突出,于嘉慶四年授其“資政大夫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江南河道提督軍務”。直至85歲,他仍任河工顧問。他一生不僅勤于政務,而且勤奮治學,刻苦專研,著書立說,作詩記事,其代表作有《晉乘蒐略》《河渠紀聞》《合河紀聞》《茂園自撰年譜》《霞蔭堂詩集》,其中《河渠紀聞》是其畢生從事水利建設,研究歷代河道水利工程的巨著,為后世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水利科學資料及文化財富。嘉慶皇帝譽其“一身為社稷所憑依,勉為好官”。
撰文并書丹者泰安知府金棨,張冶先生《山東泰安州(府縣)金元明清長吏小傳》書中寫道:“金棨(1746年—1816年),小名卿士,字丹采,號素中。杭州府仁和縣人,監生,由安徽休寧遷入,循例捐光祿寺典簿。時兩金川平定凱旋,禮制殷繁,金棨一一應對如是,頗為同官倚重。欽命米祿倉及北新倉監督,升大官署署正;歷仕福建漳州府南勝同知、臺灣府北路理審同知(乾隆五十五年任)、山東泰安府知府、濟南府知府、署濟東泰武臨道(嘉慶四年)。按家譜,金棨生于乾隆丙寅年(1746年)五月二十一日生,嘉慶丙子年(1816年)七月初九日亥時卒,享年71歲。其任泰安府知府時48歲。嘉慶十三年(1808年)原泰安知府金棨編《泰山志》刊行于常州(今江蘇常州)。
矗立在泰山進山口高大巍峨的泰山種柏樹記碑,用文字記錄著200多年前康基田、金棨等朝廷才干,守護泰山、興耕育民、植樹造林的歷史,碑刻無聲,但盤路兩側上萬株矯健翠綠的合圍古柏,就是對那段歷史最好的佐證。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