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泰山丨陽邱王母增歲植樹碑
□宗世強 文/圖
陽邱王母增歲植樹碑位于紅門宮碑路西小碑林,立于清咸豐五年(1855年)碑身寬63厘米、高145厘米、厚20厘米,碑文如下:
“泰岱為五岳之長,即為百靈之宗,尊曰‘元君’,頌曰‘圣母’,國家所憑依,人民所托賴者也。茲有陽邱王母,坤范可欽,母儀堪仰,樂行善事,廣積陰功,都人士稱賢德焉。然王母又不敢以賢德自居也,嘗自禱曰:‘神如有靈,加我數(shù)年。’而以淑德徽音之道庶覺有合,于是,神鑒其誠,果以百歲予,王母果以百歲終。是固賢德所感,而實神德報施善人不爽也。夫有賢母光其前,必有孝子昌其后。述明訓,遵遺言,植松千株于東山之坡,非敢謂報答神庥,亦聊以克肖母志云爾。
功竣,愿勒諸石以誌之,問記于余,余不獲辭,遂援筆而為之序。
即用知縣、己酉科舉人、禹邑褚文華沐手敬撰。
即用知縣、庚子科進士、章邑鄭芳蘭沐手敬書。
候選州右堂、章邱明水寨弟子王宇倫,王宇和敬立。
大清咸豐五年,歲次乙卯,桃月上浣谷旦。”
碑文中“陽邱”,據(jù)《網(wǎng)絡(luò)平·360個人圖書館》翟伯成在《繡江河畔的三座千年古城》一文介紹:章丘建縣的肇始之地——陽丘古城。
漢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封齊悼惠王劉肥的7個兒子為諸侯王,其中劉安被封為楊丘侯(陽丘侯)。漢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第二代楊(陽)丘侯劉偃因坐(犯法)出界,削職為司寇,國除,陽丘國改陽丘縣,這就是章丘境內(nèi)建縣之始,距今已有2000多年。陽丘國(縣)的都城就在今繡惠鎮(zhèn)回村南部。
關(guān)于陽丘城,清康熙年間著名詩人唐夢賚曾寫了一首《陽丘城北水村》詩,描述了陽丘城北水村的景致。漢文景之治時期的陽丘國(縣)十分有名,以至于后來的章丘先賢,無論在何地為官,常常以陽丘人稱之,如同近現(xiàn)代華人常以唐人自居一樣。
陽丘城舊時有城墻,磚石結(jié)構(gòu),高一丈六尺、厚八尺,上設(shè)城垛口。城墻外挖有寬一丈、深八尺的護城河。從東南河岸放水,繞城墻一周,在西北角再入繡江河。城內(nèi)街道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建筑青磚碧瓦,宅第宏偉壯觀。
據(jù)文章分析,清咸豐年間“陽邱”即指今濟南市章丘區(qū)。
此碑系紅門宮區(qū)域第二塊種樹記事碑,另一塊清嘉慶二年(1797年)“泰山種柏樹記碑”位于孔子登臨坊東側(cè),泰安知府金棨樹立,記錄的是山東按察使康基田牽頭,山東各地知府、知州、知縣捐資種柏的事件,“陽邱王母增歲植樹碑”是一個記錄由百姓捐資植樹功德的記事碑,百姓“植松千株于東山之坡”,此工程可謂不小。
此碑看似植樹記事碑,實則為一方紀念母親、宣揚家風之頌德碑。碑文:“茲有陽邱王母,坤范可欽,母儀堪仰,樂行善事,廣積陰功,都人士稱賢德焉。”贊揚了王母以德立家、品德高尚。“有賢母光其前,必有孝子昌其后。”敘述了家風傳承。“遵遺言,植松千株于東山之坡。”遵遺言以盡孝道,植青松以寄托對母親深切的思念。
時光如流水緩緩渡過,陽邱王母增歲植樹碑默默矗立于泰山腳下,用無聲的碑文,頌揚著100多年前陽邱地區(qū)一個普通家庭的偉大母親,也記錄了這個家庭延續(xù)傳承的秉正家風。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lián)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