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推進“四鏈”融合,為新質生產力增智賦能
原標題:激活人才引擎 助力創新發展
山東推進“四鏈”融合,為新質生產力增智賦能
人才是第一資源,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近日,記者從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獲悉,截至2024年上半年,山東省國家級省級以上領軍人才達到8623人。省技能人才總量突破1500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400萬人。在人才的引領下,山東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產值占工業總產值52.44%。
近年來,山東加大人才引進、培養、評價、激勵、使用、服務等領域政策創新力度,構建“2+N”人才集聚雁陣格局,著力推進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的深度融合,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
全省建成3個領域類國家創新中心、11條標志性產業鏈、41個工業門類、2.67萬家高新技術企業、3.5萬家科技型企業……“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勞模”、泰山產業領軍人才楊德將表示,“四鏈融合”機制對人才成長發揮著關鍵作用。“從全球最先進的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藍鯨1號’,到亞洲最大的滾裝運輸船,山東強大的產業鏈條和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體系,為工程師研制‘大國重器’提供了堅強保障。”楊德將說。
為人才施展才華搭建廣闊舞臺,近年來,山東聚焦融合發展需要,打造了一批多方協同的新型人才發展載體,充分發揮在集聚創新資源、服務重大戰略需求方面的作用,牽引帶動“四鏈”深度融合。布局建設現代海洋、現代農業、新一代信息技術、醫養健康4個高等教育共同體,遴選培育3批45家人才引領型企業,同時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新興前沿領域,遴選30家人才效能提升重點平臺。
“做好前瞻性研究和技術儲備,當國家和產業實踐需要時,我們的成果就管用。”當前,山東正在聚力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山東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新能源控制國家級工程中心主任張承慧和團隊在政府支持下,聯合企業完成大規模產業化應用。“山東新能源建設與開發全國領先,為解決新能源可靠并網控制難題提供了有效方案,讓‘垃圾電’變為優質‘新能源’。”張承慧說。
把響應產業創新需求、解決產業實際發展難題,作為推進“四鏈”融合的落腳點,山東聚力打造人才、教育、技術等各類資源集聚融通的產業創新生態,不斷提升人才引領發展效能。
深化企業主導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山東堅持讓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出題人”和“答題人”,每年組織實施100項左右重大科技創新項目,由企業牽頭實施的占比達到91.53%。同時升級實施“揭榜掛帥”核心技術攻關3.0行動,圍繞全省11條標志性產業鏈,組織專業團隊協助企業精準引進急缺人才、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題,今年以來,征集凝練259家企業的282項重大關鍵技術需求,揭榜總金額0.85億元,項目預計總投入17.68億元。此外,山東還打造集需求發布、轉化交易、中介服務、科技金融、中試熟化、項目孵化等功能于一體的“山東科技大市場”,簽約省內外100余家高校院所,招引150余家基金、評估、咨詢等機構進駐。
不斷激活人才發展的“源頭活水”,山東創新人才服務方式,優化人才發展生態。今年以來,引育省級產業領軍人才235名,省重點發展的11條標志性產業鏈人才占比達85%。實施青年人才集聚齊魯行動,舉辦“山東—名校人才直通車”系列活動,組織“百校千企”人才對接活動,近三年集聚青年人才超過240萬人。同時,著力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支持濟南大學、山東理工大學、煙臺大學、濰坊學院等深化校企人才共引共享共用機制探索,完善“學校出編制、企業用才”的“雙落戶”模式。
此外,山東還在12345開通人才服務專線,打造貫通省、市、縣三級的服務窗口體系。建立人才服務專員制度,推行過程服務“一對一”,關鍵小事“打包辦”。截至目前,全省已組建高層次人才服務窗口195個,配備各類高層次人才服務專員12975人。建設“一站式”人才服務平臺,開通“高層次人才服務碼”,打造1898個應用場景,人才憑碼可享餐飲、旅游、文體、出行、購物等一攬子服務。(楊帆 于岱江)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