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位非遺傳承人在博覽會上亮“絕活”
10月17日,第八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山東濟南開幕,本屆非博會以“保護傳承 守正創新”為主題,突出“人民的非遺 文化的瑰寶 ”“融入現代生活 創造美好未來”等理念,100余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帶著“絕活”亮相博覽會,讓非遺之韻指尖流轉生花,給市民帶來視覺盛宴的同時,也讓非遺文化賡續傳承,薪火相傳。
年產值1000萬元的小香包
穿針引線、合包、上結、縫制……在博覽會“美在鄉村好光景”的展廳內,來自徐州86歲的王秀英老人嫻熟地縫制著手里的香包。
“這么大年齡了,還能做針線活,真了不起!”市民紛紛為這位非遺傳承人豎起大拇指。
“一個香包要經過取中藥、化布片、搭龍骨等8個步驟,才能制作出來。”王秀英說,她從小我就喜歡手工制作,一開始我做香包,里面放點棉花、草藥,基本上都是在家里用來驅除蚊蟲、預防感冒,長大后學做虎頭鞋、虎頭帽、衣服等一些大的物件。
2009年,王秀英香包作品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徐州香包代表作品。2013年,王秀英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17年初,徐州市政府授予她“雙創之星”稱號;同年,她的工作室被徐州市人社局授予“創業實訓基地”,成為市人社局重點扶持的工作室。
王秀英不僅是村里首位手工香包藝人,她還無私地傳授村民縫制香包的技藝,帶動村民共同致富。
“村里有600多人在做香包,去年年產值1000萬元。”王秀英笑著說,今年她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爭取能做到2000萬元。
“冷門絕活”木活字
一張竹紙輕覆譜盤之上,一把沾墨毛刷均勻印刷,一幅樣式新穎的福字圖躍然紙上……在博覽會“美在交流與互鑒”展廳內,福建寧化巫根松用古老的活字印刷制作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贈予市民,與其拍照留念。
“別看我刷得很輕松,其實干起來一點都不簡單。”巫根松說,活字印刷關鍵是“打墨”,用力和涂抹都要均勻,“這就是個技術活”。
據了解,活字印刷術開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北宋畢昇發展、完善,產生了泥活字印刷。之后,元代初期農學家王禎于大德二年(1298年)創制了木活字。它是用山梨木、荷樹等雕成單字,至今有714年的歷史。
巫松根是寧化城郊鎮九柏嵊村人,2008年,他慕名投奔在木活字技師邱恒勇門下,拜師學藝,開始走上木活字印刷之路。他曾為寧化曹坊修訂《童氏譜》《夏氏譜》,為安樂鎮牛牙岐村修訂《夏氏族譜》,用木活字為安徽客戶印刷《黟縣百工》等書籍。
現如今, 巫松根已經在網上開設“寧化木活字作坊”,推出印刷工具銷售、木活字成品銷售、木活字及印章個性化定制、手工線裝書籍銷售等業務,積極推介木活字印刷術,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走進千家萬戶
“煙熏火烤”的藝術
“先用剪紙做出圖案,再把剪紙貼附到另一張紙上,用水打濕,再用煤油燈熏黑,取下剪紙,一張簡單的熏畫就制作而成了。”陜西省延安市富縣熏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魯躍芳說,為了改變單調的黑白色,現在用彩色的顏料加以裝飾,讓熏畫更具紅火熱鬧的氣氛。
“熏畫最初的運用是碗架云子,從明清時期流傳至今。”從事熏畫創作25年的魯躍芳說,“從我記事起,我的外婆和母親就會制作熏畫,到我這兒都傳了四代了。”
隨著魯躍芳的作品受到更多關注,富縣熏畫的名聲也逐漸傳開,引起了國內外藝術界的廣泛關注。2004年,富縣被省文化廳命名為“熏畫之鄉”,2010年,富縣熏畫被陜西省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普通的熏畫裝裱完后一般賣300左右,總體情況賣的不是特別好。”魯躍芳說,現在主要是收藏的人多,有不少的作品還出口到了國外。
“作為熏畫的傳承人,我們要做好傳承創新工作,讓古老的藝術煥發新的光芒。”魯躍芳說,現在熏畫開始走進校園,他們也會不定期的進行培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熏畫。
(大眾新聞記者 孫業文)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