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書岱說丨青帝觀唐宋佚碑考
青帝觀創建無考,為岱岳觀之外又一道教中心。隋開皇十五年(595年),隋文帝行幸兗州,次岱岳,詣青帝壇致祭,即在此地。宋大中祥符中重修,詔加封廣生帝君。明嘉靖間山東巡撫朱衡復行修葺,清康熙七年(1668年)武舉張所存重建。民國時廢,故址即今金山下廣生泉至烈士陵園紀念碑一帶。其觀舊藏唐宋佚碑,頗有價值。
△唐《造太一真武二像碑》國家圖書館藏拓本。
唐《造太一等像碑》
唐《造太一真武二像碑》,殘文有“使朝請大夫行內謁者監上柱國□□□,敬造太一天尊(下缺),太山之陽,汶水之北,中有(下缺)”“蒿里□出于道,是神人(下缺)”“仰七世上癉□□氣□存致□果于於□□表里,合家并同霑此福(下缺)”,后署“天寶六載(747年)歲次丁亥四月景午朔二日景午建立”(錄文系合校《岱覽》及《續修歷城縣志》)。清洪頤煊《平津讀碑記》卷六稱:“右青帝觀朝請大夫造像記,在泰安縣泰山上。碑殘泐,所存字無幾,前題‘朝請大夫行內謁者監’。”此碑系乾隆時學者聶鈫發現,壘臺樹之觀門內(《岱覽》卷十二《分覽·岱陽中》)。清末移存歷城縣金石保存所(《續修歷城縣志》卷三一《金石考一》)。今國家圖書館藏拓本。
碑中“朝請大夫行內謁者監”為唐內侍省職官,《舊唐書》卷一八四《宦官列傳》載:“唐制有內侍省,其官員內侍四人,內常侍六人,內謁者監六人……皆內官為之。”內謁者監為正六品下,主要執掌宮內宣傳及內命婦朝會。唐制“以職事高者為守,職事低者為行”,內謁者監為職事官,其階品為正六品上;朝散大夫是文散官名,階品為從五品下,因職事卑于散位,故稱“行內謁者監”。前有“使”字,則其人前來泰山系奉使而為。這是繼岱廟祭岳敕使題記、雙束碑后又一方唐代宦官泰山題記,從記中“合家并同霑此福”語,知為此宦官為祈家宅平安而造像。所造“太一天尊”系指“太一救苦天尊”,其信仰在唐代非常流行,造像和作畫十分普遍(日小林正美《新范式道教史的構建》,齊魯書社2014年版,第183頁)。這方泰山造像頗恰可印證此點。
唐大中金龍石刻
元代元好問《東游略記》云:“青帝觀有唐大中歲金龍石刻,‘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之號見于此。”按此為唐廷追加老子之封號。初高宗追尊老子曰“玄元皇帝”,天寶二年(743年)追尊曰“大圣祖玄元皇帝”,天寶八載加封“圣祖大道玄元皇”, 后再封“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舊唐書·高宗本紀下》《舊唐書·玄宗本紀》),祀之西京太清宮與東都為太微宮,“每歲四時及臘終,行廟獻之禮”(清徐松《唐兩京城坊考》卷三《大寧坊》)。并于此祈雨雪以福群生。如元和進士封敖撰有《太清宮祈雪青詞》《祈雨青詞》(《全唐文新編》卷七二八),翰林學士白居易代憲宗撰《季冬薦獻太清宮詞文》(《白居易集箋校》卷五七),皆稱致禱于“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今據元好問所記,祭泰山青帝觀時亦有致祀老子之辭令。所言“金龍”,疑指道教投龍之禮。
宋錢惟演《青帝觀碑》
元好問《東游略記》云:“宋以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二十七日封泰山,碑刻皆王欽若、陳堯叟、錢惟演、楊億撰述。”錢惟演(962年—1034年)字希圣,宋臨安(今浙江杭州)人。吳越王錢俶子,博學能文。從俶歸宋。真宗時,為太仆少卿,直秘閣。仁宗時歷官樞密使。卒謚文僖。按王欽若撰《社首壇頌》,陳堯叟撰《朝覲壇頌》,楊億撰《天貺殿碑》,諸石皆見后世載錄,而惟演亦撰有封禪豐碑,則僅見元好問此記。證以宋錢伯言《游覽記》:“過青帝觀,觀文僖丞相遺刻。”乃知祥符東封時,曾詔惟演撰《青帝觀碑》,并鐫石立于觀中,其石金元之際猶存。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