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哄人聽” 到 “催著來”,濟寧基層宣講是如何 “聲”入人心的?
濟寧開展“走千村入萬戶”宣講活動,專送百姓急需
講到實處 “聲”入人心
“王老師,你們啥時候再來家里傳經送寶啊?經過上次你們手把手的技術指導,俺家的早熟玉米‘東單1331’今年大增收。你們兜里現在還揣著啥新技術、新品種,俺還愿意試試看!”近日,濟寧市“走千村入萬戶”惠農政策宣講團成員王桂麗一大早就接到嘉祥縣馬村鎮山營村村民山萬民的電話,邀請她帶著技術再來家里坐坐、到地頭逛逛。
從送毛巾、肥皂“哄”人聽宣講到群眾迫不及待打電話催宣講,變化的發生,與濟寧基層宣講從形式到內容的深層次改革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其實,深入基層一線、面對群眾開展宣講,一直都是密切干群關系、提升政策知曉度、解決群眾難題的有益途徑,可由于內容枯燥、形式單一等原因,致使有的宣講流于形式,不僅難以引起群眾的興趣,更偏離了基層宣講的初衷。
為解決基層宣講“難入心”的問題,今年年初,濟寧面向基層開展了一次大范圍的民意調查,目的就是先搞清楚群眾究竟想聽什么。問卷結果和工作人員的預想相差不大,群眾最反感的,是你講我聽式的“念書歌子”;最需要的,則是有助于提升幸福指數、鼓起荷包的正能量和實法子。
目標既定,濟寧將按需供給置于基層宣講的首位,啟動“走千村入萬戶”宣講活動,在組建起由210名社會各界人士構成的市級宣講專家庫基礎上,又從與經濟民生密切相關、社會關注度高的部門單位里,遴選出基層經驗足且擅長對政策進行轉化闡釋的領導干部和業務骨干,成立起文化惠民、惠企政策、惠農政策、社保政策、全民反詐等12支專業宣講隊。各宣講隊根據從農村、社區、企業、學校等基層一線了解的現實需求,科學設計宣講框架、活動議題,給專業政策的解讀與普及找到了一條條看得見、摸得著的通路。
“對從事小地塊種植的農戶而言,最簡單的增收方式就是改種優質品種。可我們在日常工作中發現,很多農民朋友,尤其是上年紀的,對上新品種這件事總是瞻前顧后,一來因為不知如何選種,二來怕技術跟不上。所以,我們就篩選好本地適應性強的新品種,梳理好種植要點,在入戶宣講時連種子、苗子一起送給他們。”談到小組成員們精心總結出的農民增收小妙招,王桂麗直言,悶著頭講不如帶起頭干,實實在在見識過“土生金”后,老百姓自然懂得了新政策的好。
如果說專業宣講隊的組建有效支撐了分眾化、專業化宣講,那么進村入戶則是為了讓過去伸不到基層的政策“觸手”能有機會真正服務“所有人”。
竹竿巷位于濟寧市任城區老運河南岸,聚集了一大批以經營竹編、土產、雜貨等為主的商戶,是濟寧出了名的手工作坊區。可因為創業者年齡偏大、業態相對老舊,這里的商戶在貸款時總會遇到諸多困難。創業就業政策宣講隊來到竹竿巷后,不僅第一時間向商戶發放了創業貸款明白紙,還創新性地為街區引入了“創貸之家”服務驛站。在驛站,經過培訓的工作人員不僅能為咨詢者提供深入淺出的創業政策講解,更可快捷辦理創業貸款,把一站式、全流程的創業服務送到群眾身邊。
“群眾并不是不需要宣講、不喜歡宣講,而是要建立起宣講內容與百姓急需間的聯系,讓進村入戶能夠解決具體問題。”濟寧市委宣傳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市文明辦主任曹廣表示,濟寧將繼續以“習語潤儒鄉”宣講品牌建設為引領,進一步深化基層宣講改革,打造百姓“點單”、部門“派單”、宣講團“接單”、群眾“評單”的“菜單式”新模式,讓濟寧基層宣講接地氣、冒熱氣、聚人氣。
今年以來,濟寧已開展各類惠民惠企宣講活動3000余場次,實際走訪群眾1萬余戶,以“宣講+服務”形式解決群眾困難700余次,讓群眾在宣講中得到實惠、獲取收益。
(大眾新聞·大眾日報記者 孟一 高峰 通訊員 孔祥震)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