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 | 大汶口非遺館傳承傳統文化 帶游客領略非遺魅力
泰安日報社·中華泰山網訊(記者 徐文莉 審核 晁彤彤)在中國傳統古村落大汶口鎮山西街村,有一家“大汶口非遺館”,國慶節期間,游客們紛紛進館參觀,領略大汶口鎮非遺技藝的魅力。
在前往大汶口明石橋的路上,非遺館十分醒目,只見門口懸掛著一副對聯,“泰山不墨千秋畫,汶水無弦萬古琴”,時值秋日,庭院內的桂花盛開,清香四溢。非遺館內展示了大汶口鎮本地的非遺項目,有大汶口花邊技藝、大汶口土陶、裴氏反畫和李氏鋦藝等。每當有游客來參觀,非遺傳承人們就化身義務講解員,如數家珍般向游客介紹大汶口文化的歷史,以及非遺的獨特魅力,讓游客近距離體驗、觀賞,加深了對大汶口文化的認識。
大汶口花邊傳統手工技藝由魯繡衍生而來,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中國傳統織繡工藝品的典型代表,在國際上素有“抽紗瑰寶”的稱號。大汶口花邊技藝第四代傳承人唐斌杰創新設計出大汶口花邊傘和花邊扇,將魯繡技藝進一步發揚光大。游客們欣賞著精美的花邊傘,紛紛拍照留念。
大汶口裴氏玻璃反畫是用油彩畫在玻璃的反面繪畫,繪制后從玻璃的正面欣賞,傳承人裴敦安介紹的這項傳統的技藝,勾起了長者們回憶,也讓年輕人了解到老藝人們精益求精的繪畫藝術。
王延華是大汶口土陶制作技藝傳承人,他向游客介紹大汶口陶器的制作發展過程,大家看到形態各異的陶器,更加感嘆大汶口文化的博大精深。
李氏鋦藝的技藝是使用自己制作的工具,延續傳統鋦補方法修補破損的器物,手工鍛打鋦釘,在年輕的傳承人李培國的打磨下,經過十幾道工序讓一件破損的器物重生,鋦補后既美觀又牢固,兼具很高的實用和欣賞價值,獨具地方特色。看到一個個鋦補后的藝術品,人們不禁感嘆傳承人的精湛技藝。
小小非遺館,讓非遺作品與游客“面對面”,在沉浸式體驗非遺的過程中收獲旅途之樂,讓大家穿越歷史,領略傳統文化。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