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 | 肥城市:糧食“不落地” 曬糧“不靠天”
倉廩實,天下安。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高科技設備被應用到農業生產中。眼下,肥城市58.6萬畝玉米全面進入收割期,收獲的玉米能否顆粒歸倉?
在肥城市王莊鎮劉莊村,一臺“腳底帶輪”的移動式烘干機正在進行烘干作業,與傳統固定式烘干機大不相同。“以前不怕秋時收糧,就怕收后曬糧,時刻擔心雨水來襲。這不,今年合作社種了400多畝玉米,有了移動式烘干機,糧食烘干有了保障,再也不怕陰雨天氣的困擾了。”劉莊村“兩委”委員王建河望著剛烘干出倉的玉米高興地說。
肥城作為傳統農業大縣,糧食連年豐收,糧食產量越來越多,特別是隨著土地流轉托管集約化加快,種糧大戶越來越多,傳統的人工晾曬方法已經無法適應糧食生產新形勢的需要。
為徹底解決糧食晾曬損失大、人工成本高、場地不足、“靠天吃飯”等問題,近年來,肥城市加強政策資金支持,優化糧食烘干區域布局,大力推進糧食烘干機械化,烘干機成了“香餑餑”,烘干保糧,提質減損成為可能。
“目前,我們的烘干裝備達到86臺(組),其中,固定式76臺,移動式10臺。秋收以來,晝夜不停為群眾提供玉米、豆類等農作物烘干服務,烘干機每批次能烘干5600噸,需8—12個小時烘干。”肥城市農業機械發展服務中心科長張德來介紹。
今年,肥城市汶陽鎮崗子村的種糧大戶和長全,也購置了不少新的收割設備,在提高收割效率的同時也減少了損失。“更換新機器以后,損失大大地減輕了,以前一畝地浪費40、50斤,現在減損10、20斤,收獲速度也比之前提前了10天左右。”和長全感慨地說。
同時,為避免傳統“地趴糧”儲糧形式導致的發霉變質和損失,汶陽鎮還引導農民采用離地通風立體儲存,改善儲糧條件,開展烘干技術指導,盡最大程度減損,確保糧食顆粒歸倉。目前,汶陽鎮糧食烘干設備達到12臺,糧食日烘干能力近1000噸。
從一粒種、一棵苗,到一捧沉甸甸的果實,科技賦能讓農業生產更“智慧”。肥城市糧食生產已實現了耕、種、管、收、烘等全程機械化“一條龍”作業,提高了農業抗風險能力。
“全流程機械化作業,不僅能減少人工,提高作業效率,還能提高糧食品質。我們粗略測算,烘干后的糧食售價每斤可提高5分錢左右。”肥城市農業機械發展服務中心科長楊陽說。
【泰安日報社·中華泰山網記者 鄭凱 審核 陳茂榮】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