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縣丁埠村:昔日深山里,今朝“桃花源”
央廣網9月24日消息(記者趙家慧)在大別山深處的金寨縣南溪鎮丁埠村,有個獲評安徽省首批“皖美金牌民宿”的“夏清·滄海桑田”。
溜光的青石板路兩邊,排列著一棟棟土墻黑瓦的小宅院。無邊泳池、山景露臺、咖啡店和書屋,搭配青山綠水,炊煙裊裊,成了城里人追逐的“網紅打卡點”,每到節假日便熱鬧非常。
活化利用 老街變“網紅”
故事要從丁埠村那條起源于明清時期的李集老街說起。它曾是一條通往武漢和河南的古驛道,兩邊住著十多戶人家,隨著時代的發展,年輕人不斷搬出老街,老街年久失修,老宅也大部分成了空屋,隨時面臨著倒塌的風險。
轉機發生在2022年。隨著金寨縣明確“一鄉一宿”的旅游發展思路,南溪絲綢小鎮鄉村振興示范工程開始實施,丁埠村迎來蝶變。
除了獨特的山水林田格局,當地的蠶桑、絲綢文化歷史悠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遺址立夏節起義首發地丁埠大王廟更是坐落于此。南溪鎮就此明確思路,決定融合紅色文物、桑蠶、絲綢、老街等本地特色元素,打造集野奢民宿、餐飲、研學、黨建團建、文化書院和溯溪游樂等項目于一體的鄉村mall綜合體——“夏清·滄海桑田”民宿集群。
改造時,李集老街保留了原始風味的街道布局,呈現出濃厚的皖西建筑風格,“修舊如舊”,將土坯房拆除重建,拆下來的磚塊做房屋的外立面,充分將老房子活化利用。
大別山里的老街“搖身一變”,成了“把酒話桑麻”的“世外桃源”。
2023年7月,民宿一期正式運營。“一期利用老宅建設了24間風格各異的民宿,今年我們又利用廢棄村小,增設了老校園風格的二期10間民宿,‘五一’期間供不應求,日日爆滿。”民宿運營經理郭鵬說。
本地就業 屋主變“管家”
在“向曉”單元房,當地村民余弟青正在收拾客房。對于余弟青而言,這一套有6間客房的民宿有著別樣的意味——這里曾經是她的家,如今她則是這里的管家。
“因為年久失修,祖上傳下的老房子不再適合居住。2010年,我們全家離開老房子,搬去了鎮上。漸漸的,這里就徹底成了空屋。”說起過去的老房子,余弟青的眼神中充滿了回憶。
余弟青告訴記者,按照和村里的協議,村里負責老民房的改造,并免費租借給“夏清·滄海桑田”民宿經營,10年后,村民可以選擇按照市場價格將自家老屋繼續租給民宿,或者收回自己經營。民宿自開業至今,還帶動了像近百名余弟青這樣的本地村民就業。
"我們在全縣范圍內首次采用EPCO的模式建設,由政府主導投資,將瀕臨倒塌的民房、縣級文保單位、校園等閑置資源進行整合、修繕,引入了安徽農道文旅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參與投資并進行設計、采購、施工、運營。"金寨縣南溪鎮鎮長施海軍告訴記者,吸引了來自省內合肥、皖北、六安本地及省外湖北、江浙滬等地的游客及自駕團隊,已接待游客3.5萬余人,營業收入超320萬元。“寒暑假和節假日期間,入住率基本達到100%,周末也能達到80%左右。即將到來的國慶節,房間也基本被訂完了。”
2023年10月,丁埠村入選全省首批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建設名單。“夏清·滄海桑田”民宿的市場認可度也在逐步上升,于今年3月獲評安徽省首批“皖美金牌民宿”。
榮光再現 “織”出鄉村振興新“絲”路
向曉、閑逸、稚悅……民宿的客房名都頗為雅致。客房外的中庭,都擺放了一臺老式織布機。這是本地桑蠶產業發展的縮影。
在金寨縣,桑蠶產業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老人們口中的“白沙河繭絲、筆架山蠶子、吳家店綢帳”便是過去產業繁榮的寫照。
鼎盛時期,金寨擁有20余萬畝桑園,年養蠶27萬張,年產繭8000余噸。而在南溪鎮,群眾素來就有種桑養蠶的傳統,這里曾連續27年產繭量位居全省鄉鎮級第一,是當之無愧的“絲綢小鎮”。
上世紀90年代末,金寨縣桑蠶產業逐漸衰落。近年來,六安市委、市政府強調發展桑蠶產業,金寨縣提出在南溪等6個鄉鎮發展桑蠶產業,建設標準化優質桑園,改造或新建養蠶棚室,推進小蠶共育,加快蠶種場改造提升。桑蠶產業再一次騰飛。南溪鎮大力發展以蠶桑產業為主導的特色農業,全村栽桑400畝,年養蠶300張,產值80萬元。
把當地桑繭絲綢優勢產業打成一張“特色牌”,丁埠村積極謀劃三產融合發展,為游客提供桑葚采摘、蠶桑研學、絲綢體驗等,打造吃、住、游、娛、購于一體的特色鄉村旅游地。
在各地都在鉚足勁打造鄉村旅游目的地時,南溪鎮認真打好手上的“現有牌”,把發展民宿周邊旅游與文物資源保護活化利用深度融合,激活村莊內生動力,堅持“輕介入、小切入”,從而帶動金寨全域旅游,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