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委副書記、市長李蘭祥:以更加強烈的改革精神勇闖高質量發展新路
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釋放出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強烈信號,掀開了山東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新篇。圍繞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精神,本報開設“錨定現代化 改革再深化 當好排頭兵·領導干部訪談”專欄,聚焦“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當好排頭兵”主題,邀請市、縣(市、區)領導干部談認識、講措施、說打算,展現各地貫徹落實省委全會精神的創新實踐、落實舉措。敬請關注。
以更加強烈的改革精神勇闖高質量發展新路
——訪泰安市委副書記、市長李蘭祥
為進一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精神,本報開設“錨定現代化 改革再深化 當好排頭兵·領導干部訪談”專欄。本期訪談對話泰安市委副書記、市長李蘭祥,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等問題暢談深化改革之道。
記者: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全面部署,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也就“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出系列改革舉措。泰安在這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李蘭祥: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大勢所趨,更是泰安發展所需。針對泰安經濟總量小、基礎弱、發展不平衡的實際,我們堅持向“新”而生、向“質”圖強,用改革的思路破解難題,將新型工業化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作為經濟工作的總引擎、總抓手,聚全市之力轉型升級傳統產業、發展壯大優勢產業、謀篇布局未來產業,“441X”現代產業體系加速構建,工業經濟實現了總量、質量雙突破,速度、效益雙提升。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連續24個月保持8.7%以上增長,工業技改投資增幅連續2年位居全省前三位,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65.28%。走好以新質生產力為核心驅動力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闖出了泰安高質量發展的成功路子,也讓泰安擺脫了對煤炭、房地產、泰山門票收入的“三個依賴”。下一步,我們將堅定不移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到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以新質生產力為引領推進新型工業化,進一步突出“產業協同、數字賦能、能源革命、金融助力、技改升級、物流增效”,扎實推進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記者:綠色低碳是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泰安在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李蘭祥:多年來,我們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泰山、大汶河、東平湖三大重點生態區域治理為核心,系統開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環境綜合整治、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監管能力建設等工作,筑牢了黃河下游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在此基礎上,我們聚焦推進能源革命,從最具資源稟賦、地域特色、增長潛力的儲能產業抓起,通過破冰項目先行先試、示范項目帶動引領,先后建成了時為全省裝機規模最大的泰安抽水蓄能電站、國內“首臺套”10MW壓縮空氣儲能電站、全球最大規模300MW壓縮空氣儲能電站等一批大項目,初步構建起以抽水蓄能、鹽穴儲能、電化學儲能為支撐,制氫儲能、儲熱儲氣等為輔的新型多元儲能體系,為全市經濟社會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增長動力和發展空間。截至8月底,全市新能源裝機容量達到613.7萬千瓦,占電力裝機比重達到61.53%。下一步,我們將緊緊抓住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山東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疊加機遇,持續抓好重點區域生態系統保護修復,不斷優化新能源產業結構,完善新能源產業鏈條,全力打造集采鹽制鹽、儲能儲氣、裝備制造、源網荷儲全鏈融合的儲能產業集群,建設千萬千瓦級“儲能之都”,走好具有泰安特色的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道路。
記者: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是總書記對山東工作提出的明確要求。泰安在這方面將采取哪些措施?
李蘭祥:近年來,我們聚焦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入推進特色產業帶與跨境電商融合,持續放大優質公共海外倉資源,積極帶動企業和泰安特色產品“抱團出海”,全市外貿進出口實現大幅增長。下一步,我們將充分利用推進高水平開放的基礎優勢,扎實開展外貿高質量發展“三年提升”行動,積極推進開發區、綜合保稅區、公鐵水聯運大通道等高能級開放平臺建設發展,著力打好外貿、外資、外包、外經、外智“五外聯動”組合拳,解決好開放與產業、財稅、金融、人才等政策協同問題,引導企業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國內國外兩種資源”,持之以恒擴大增量、膨脹總量,優化結構、提升效益,聚力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
(大眾新聞記者 王洪濤 整理)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