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談|新質生產力繪就新“豐”景
? ? ? ?在傳統節氣中,秋分標志著農作物的成熟期到了,是農民收獲的季節。
紅彤彤的高粱穗子隨風搖曳,金燦燦的稻穗鋪滿了稻田,一串串成熟的獼猴桃掛滿了枝頭,成串的葡萄掛滿枝頭,散發著誘人的清香,青背、白肚的大閘蟹肥嫩鮮美。豐收在望,田間一派忙碌景象。
作為農業大省,山東播撒種子“芯片”,持續探索推進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向新質生產力要效益。告別“面朝黃土背朝天”,迎來“一人能管萬畝田”,“創新力”正在田間地頭轉化為“生產力”。
豐收在望,豆莢沉實。“齊黃34”高產穩產、耐逆、廣適,成了我國種植范圍最廣大豆品種;“鄆豆1號”最高畝產369.7公斤,連續兩年刷新山東夏大豆高產紀錄;“圣豆101”被譽為百里挑一的好品種,百粒重達24克,耐密優質且高產......育出好種子,才能種出“金豆子”。
不止如此,山東堅持培育上新新品種,一批“魯”字頭良種持續上新新品種,讓更多良種走向田野。
圖源央視三農
豐收的背后,科技的力量舉足輕重。山東農機的總產值占到全國的四分之一,是名副其實的農機大省。如今,智能化農業機具、無人機、無人駕駛、云計算等“技術活兒”紛紛“上崗”,2023年,有這樣一組數據:山東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90%,高出全國平均水平近20個百分點,大宗經濟作物生產基本實現機械化,林牧漁加業機械化率總體達到60%。不僅如此,從傳統的“鎬鋤鐮犁”到如今的“鐵馬”,新農機裝備“科技范兒”越來越濃,借助智慧農機,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在手機上“種田”,種地從“靠經驗”到“靠數據”。
從昔日的“人拉肩扛”發展到“機器換人”,現代農業不能單純靠機不靠人,怎樣靠人?靠什么樣的人?伴隨著農業現代化與新質生產力緊密聯系,愛農業、有知識、懂技術、會經營、善創新的“新農人”不可或缺。在聊城市茌平區耿店村,“棚二代”有110多人,他們不僅建起了現代化蔬菜大棚,還帶來新知識、新業態、新技術;在濟南市章丘區三澗溪村,王元虎返鄉搞起黑豬養殖,打造集科研、種殖、養殖于一體的農業農創園;在濰坊市昌樂縣唐家店子村,梁其安成立果蔬專業合作社,帶領合作社培育高品質西紅柿,并創立了“黃金籽”西紅柿品牌,一年銷售額超8000萬元……一批批新農人扎根鄉野,嘗鮮新技術、涉足新業態,成為了鄉村振興的“興農人”。
春發其華,秋收其實。放眼田野,豐收已經開始,新質生產力正為農業現代化插上騰飛的翅膀。
(大眾新聞記者 田汝曄)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