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蜜臀,中文字幕无码人妻波多野结衣,亚洲va欧美va人人爽,亚洲人成在线网站

首頁 > 首頁 > 泰山政情 > 正文
  • 山東農大杰出校友、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李振聲榮獲“共和國勛章”

      泰安日報社·中華泰山網訊(記者 楊麗寧 審核 晁彤彤)國家主席習近平13日簽署主席令,根據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13日上午表決通過的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際授予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的決定,授予15人國家勛章、國家榮譽稱號。山東農業大學杰出校友、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李振聲榮獲“共和國勛章”。

      李振聲,男,漢族,中共黨員,1931年2月生,山東淄博人,1951年畢業于山東農學院(現山東農業大學)農學系。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山東農業大學“首屆杰出校友獎”獲得者。他是我國小麥遠緣雜交育種奠基人和農業發展戰略專家,系統研究小麥與偃麥草遠緣雜交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種,開創了小麥遠緣雜交品種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的先例。創建了藍粒單體小麥和染色體工程育種新系統,開辟了小麥磷、氮營養高效利用的育種新方向。他組織實施農業科技“黃淮海戰役”、提出并推動“渤海糧倉”項目建設,為促進我國糧食增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和“全國勞動模范”等稱號。

      QQ圖片20240914165628.png

      李振聲簡歷

      QQ圖片20240914165632.png

      李振聲,男,漢族,中共黨員,1931年2月生,山東淄博人,1951年畢業于山東農學院(現山東農業大學)農學系。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山東農業大學“首屆杰出校友獎”獲得者。他是我國小麥遠緣雜交育種奠基人和農業發展戰略專家,系統研究小麥與偃麥草遠緣雜交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種,開創了小麥遠緣雜交品種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的先例。創建了藍粒單體小麥和染色體工程育種新系統,開辟了小麥磷、氮營養高效利用的育種新方向。他組織實施農業科技“黃淮海戰役”、提出并推動“渤海糧倉”項目建設,為促進我國糧食增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和“全國勞動模范”等稱號。

      李振聲與山東農大

      QQ圖片20240914165635.png

      李振聲就讀山東農學院期間學籍檔案。

      QQ圖片20240914165637.png

      山東農學院1951年暑期畢業生參加集中學習名冊。

      QQ圖片20240914165640.png

      李振聲山東農學院畢業就業資料。

      QQ圖片20240914165644.png

      2012年9月,李振聲院士為學校學實樓題字并參加啟用儀式。

      QQ圖片20240914165648.png

      2012年9月,李振聲院士獲山東農業大學杰出校友榮譽。

      QQ圖片20240914165651.png

      QQ圖片20240914165653.png

      2016年1月,學校黨委書記徐劍波看望李振聲院士。

      QQ圖片20240914165656.png

      2022年8月,山東農業大學校長冷暢儉(右)向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李振聲院士(左)介紹學校情況。

      QQ圖片20240914165700.png

      2012年9月,李振聲院士(左)專程看望老師余松烈院士(右)。

      QQ圖片20240914165702.png

      2012年9月,李振聲院士與束懷瑞院士、李晴祺教授等在山東農業大學學術交流中心門前合影(左起:束懷瑞,孫蘭珍,徐麗華,李晴祺,李振聲,丁諾 ,施培,錢曼懋(李振聲夫人),李風超,薛堅)。

      QQ圖片20240914165705.png

      李振聲院士回母校作學術報告并與師生親切交談。

      QQ圖片20240914165708.png

      孔令讓教授參加國際染色體工程會議時與李振聲院士合影。

      

      

      2012年9月15日,《泰山晚報》報道了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李振聲回母校山東農業大學。

      李振聲院士在山東農業大學

      2012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QQ圖片20240914165710.png

      飲水思源

      2012年9月14日

      李振聲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農學專業1951屆的畢業生李振聲,有幸在這里接受母校授予的最高榮譽―杰出校友獎,感到非常激動和高興!同時對母校給我的教育、培養和大家對我的鼓勵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所表示的衷心感謝不是客套話,而是發自內心的感情表達。因為,沒有當時老師對我的培養和教育,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果。一個人不論你年齡有多大,不論你做出了什么樣的成績,永遠都不應忘記你是怎樣成長起來的,是誰培養教育了你,一定要飲水思源,不忘師恩。下面我想談談在校學習時,老師對我們的教育和就業后對自己工作的影響。也許同學們從中可以受到一點啟發。

      我畢業至今已經61年,但在校學習情景仍然歷歷在目。我于1948年入學,1951年畢業。當時的條件比較差,吃的是窩窩頭,睡得是5個人在一起的炕,沒有電視機、收音機和手機,但是同學們的學習熱情是非常高漲的!白天上課,晚上自覺到教室自習。同學間互幫互學,無論是基礎課或是專業課,到畢業時成績都不錯,沒有一個掉隊的。老師講課很認真。當時余松烈老師給我們講生物統計和遺傳學,為了督促同學們學習,經常有小測驗,打分也很嚴。有一次考遺傳課,我得了高分,很高興!至今仍記憶猶新。師生之間的感情很深厚,記得在文革中,余松烈老師被下放到滕縣農村,我知道后,帶著對老師的感恩之情,從陜西乘火車到滕縣,在農村找到了余老師。讓我沒想到的是,老師正在地里給麥苗上栓小牌子,記載一級、二級、三級分蘗發生的時間和規律。我很感動,老師也很感動!我感動的是在這樣艱苦、毫無設備的情況下他還在做研究;他感動的是在文革中社會上十分混亂的情況下,他的學生還從千里之外來看他。此時此刻,師生之情,的確是難以言表!當我要走的時候,老師送我很遠、很遠!互相依依不舍,直到彼此已經看不到身影,我才離去。

      學校除重視基礎課與專業課外,對實習課也有具體要求,主要是強調要自己動手,獨立思考,聯系實際。我至今牢記不忘的實習課有兩次:一次是聽了沈壽銓老師的小麥育種課后,在農場做小麥雜交實習,當時在地邊看到有一種叫“野麥子”的植物(就是鵝冠草),聯想到老師講的小麥進化史,于是就產生了用它與小麥雜交念頭。我采集了它們的花粉,帶到實驗室在顯微鏡下進行了觀察,看到雖然小麥和草的花粉顏色不同,但花粉粒的大小是一樣的,于是就在去過雄的小麥雌蕊上涂抹了野麥子的花粉,做了不少,一個也沒有成功。試驗雖然失敗了,但畢竟是一次探索性的嘗試。另外,就是在上植物生理課時,鄭光華老師教我們做嫁接,接穗是番茄,砧木是土豆。實習課完后,我就將嫁接苗帶回宿舍,栽在門前的一塊小地上。苗子成活了,我就認真管理,期盼著能得到上邊接番茄、下邊接馬鈴薯的結果。但因季節晚了,番茄開了花,沒有結果;根部也沒有接馬鈴薯。就是這兩次實習,為我后來從事小麥遠緣雜交起到了啟蒙作用。

      我講這一段歷史的目的,就是希望同學們要珍惜現在這樣優越的條件、珍惜老師們的諄諄教導、珍惜你寶貴的青春年華,努力學好基礎課、專業課、實習課和做好畢業論文,一方面學習、理解和真正掌握各種有關的科學知識;另一方面,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自己獨立思考和動手能力。這兩方面能力的提高,無疑對未來走向社會都是至關重要的!下邊我想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因為一個學生無法事先知道你畢業后究竟會從事什么樣的工作,也無法知道在你一生中工作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這就要求你必須做好能適應各種不同需要的準備。例如,我在畢業時,對小麥遺傳育種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剛好又分配到中國科學院遺傳選種實驗館工作,本以為可以如愿以償了,但偏偏事與愿違,沒有被分配“遺傳組”;而是分配到“栽培組”,導師是一位美國留學的土壤物理學博士,馮兆林先生。他的研究課題是土壤改良,幸虧我在學校學到了一些土壤學的基礎知識,很快適應了他的工作要求。隨后,他研究草田輪作制,我被分配做牧草種質資源研究,收集了800多種牧草,建立了種質資源圃。但是,沒想到,1956年又根據國家支援大西北建設的需要,調到陜西楊凌中科院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工作。那里的主要作物是小麥,當時最嚴重的問題是小麥條銹病大流行,造成嚴重減產。在這種背景下,我提出了用牧草與小麥雜交提高小麥抗病性的設想,計劃被所長批準了。絕對沒有想到,在工作5年后,因為調動工作,竟然圓了我在學校時用野麥子和小麥雜交的夢想,從此小麥遠緣雜交成了我一生的事業。

      同學們,人的一生,會有很多預想不到的變化,要主動地去適應這些變化,就需要有豐富的基礎知識和獨立思考的應變能力。所以,我再重復一遍,希望你們珍惜現在這樣優越的條件、珍惜老師們的諄諄教導、珍惜你寶貴的青春年華,抓住每一個學習的機會,豐富自己的基礎知識和獨立思考處理問題的能力,做好進入社會、施展才華、為強國富民做貢獻的準備,一步一個腳印地完成自己的學業,力爭成為建設祖國的棟梁之才!

      再一次感謝學校領導、老師和同學們!

      謝謝大家!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舉報電話:12377 舉報郵箱:jubao@12377.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魯公網安備 370902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