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第37期丨從“防火神器”到國家一級文物 ——岱廟天貺殿宋代鐵桶的歷史變遷
□泰安市博物館 趙祥明
岱廟天貺殿前的一對鐵桶,也稱鐵帑、吉祥缸、太平缸、門海,高1.15米,口徑1.785米,外表均通體浮雕龍、鳳、獅子、虎、麒麟等祥瑞圖案和花卉紋飾,上部鑄有銘文。從銘文可知,這兩只鐵桶是萊蕪監于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鑄造。宋徽宗在位期間,以奉符香會會首李諒為代表的三十一人共同籌錢,由萊蕪監銅務冶李冕鑄造,耗資計一百七十貫文,以求泰山神的俯察照料,庇佑天貺殿免遭火災。
1942年,鐵桶在天貺殿大露臺上。
20世紀80年代,鐵桶在天貺殿大露臺上。
這對鐵桶自北宋鑄造后一直到清末,起著一定的滅火功能。據史料記載,岱廟在金大定十八年(1178年)、明宣宗宣德三年(1428年)、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和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均有發生火災的記錄。作為我國現存較早用于蓄水防火的金屬文物,鐵桶的容量有限,出現火災,救火能力是遠遠不夠的,但它也在默默地盡職盡責,見證著歷史滄桑。
1910年,鐵桶位于天貺殿大露臺須彌座臺基外側拐角處。
1956年,天貺殿維修時鐵桶在天貺殿大露臺上。
從現存老照片來看,清末至20世紀20年代,鐵桶位置在天貺殿露臺下庭院地面上,發揮著其防火功能。從1907年的照片中可以看到,鐵桶放置在天貺殿露臺南扶桑石廣場西側,距離天貺殿較遠,推測是以天貺殿主院落的防火為主。20世紀20年代,隨著近代消防設備的使用,鐵桶的防火功能被替代,位置向北移動,放置于天貺殿大露臺下的地面拐角處,逐漸接近天貺殿建筑本體。
1907年,鐵桶位于天貺殿前扶桑石廣場西側地面。
20世紀30年代后,鐵桶已放置于天貺殿露臺上,文物展示功能愈加突出。20世紀30年代,不少珍貴文物于天貺殿內外集中展示,這一對鐵桶也被移置于天貺殿露臺中部,供游客觀瞻。20世紀90年代初,兩只鐵桶分別被放置于天貺殿露臺的東北和西北角,直到今天。2021年,相關部門為鐵桶增設了護欄,設置說明牌,加以保護。
2007年,鐵桶位于天貺殿臺基下拐角處。
20世紀30年代,鐵桶移至天貺殿大露臺上。
現今,天貺殿鐵桶已不再儲水,它在漫長歷史中留存下來,作為國家一級文物展現在世人面前,成為人們了解歷史、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
老照片征集
老照片是一個時代的切片,它將時光定格,將歷史凝固。透過它,我們得以觸摸歲月的年輪,追溯往昔的崢嶸,領悟時代的變遷,在回憶中尋找、發現、感悟人生的真諦。《泰山晚報》現面向廣大市民征集“老照片”主題攝影作品。如果您手中擁有定格難忘瞬間的老照片,我們熱切期待您的參與。
征集要求:
1.照片以電子版報送,報送者自行對老照片原件進行翻拍、掃描后發送JPG格式圖片到指定郵箱;電子照片黑白彩色不限,尺寸大小不限。
2.照片拍攝內容限定為泰安真實場景;每張照片附相應的文字說明(注明照片拍攝時間、地點、主題、背景等,同時標注照片是原件還是翻拍件),文末請注明拍攝者或收藏者的姓名、電話等。
3.投送作品須為原創獨立作品或對該作品擁有版權,不存在知識產權的任何爭議,不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權利,凡因作品著作權引起的名譽和經濟糾紛,概由投稿人承擔相應責任。
4.本報對圖片享有共享版權,即可進行使用、改編、傳播、復制等,并有權在望岳客戶端、最泰安App及《泰山晚報》相關官方媒介上進行展示及使用。
凡進行投稿的,即視為接受上述規定。
投稿郵箱:tswblzp@126.com(標題標注“老照片”)。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