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 “兩河牽手”為文化“兩創”注入“源頭活水”
滔滔黃河橫貫東西,泱泱運河縱橫南北,燦爛的河流文明造就了這座千年運河古城——德州。德州位于魯西北黃河沖積平原,這里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因水而美。厚重的“兩河文化”,塑造了德州鮮明的文化特質和精神標識。在黃河、大運河“兩河牽手”的今天,融南匯北、開放包容的德州,再次迸發出蓬勃發展的動力。
2022年,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重要批示指示要求,服務融入國家和省重大戰略,推進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打造兩河文化重要展示地,德州市委、市政府搶抓機遇、高點謀劃、頂層設計,啟動實施了黃河、大運河“兩河牽手”工程。
工程北起大運河四女寺水利樞紐,南至黃河齊河潘莊引黃閘,通過潘莊引黃總干渠、馬頰河、沙楊河、減河全線連通黃河、大運河,貫穿德州市域南北,總長度130公里,涉及5個縣市區、18個鄉鎮。該工程結合河道兩側優良的生態環境、多樣的景觀資源和多元的歷史文化,打造了多個景觀節點,以“藍綠紐帶、五彩長廊”為主題,確定了“一廊四區、多點紛呈、設施完備”的總體格局,凸顯了黃河文化、運河文化、漕運文化、大禹文化、三國文化、孝道文化等文化內涵。
德州市圍繞“兩河牽手”地域歷史文化挖掘、特色文旅資源開發等做了大量工作,文化體驗廊道建設已具備雛形。該市編制了《德州市“十四五”文化旅游發展規劃》《大運河德州段保護利用總體規劃》等文件,依托沿線兩側優良的生態環境、多樣的景觀資源和多元的歷史文化,規劃了八個主要的景觀節點以及多個二級節點。通過連通車行風景道、綠道,配套驛站等各種服務設施,策劃旅游線路,打造水清、岸綠、景美、文化興的綠色長廊,建設黃河文化和運河文化重要的集中展示地。
如今,德州的文旅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精品旅游產業集群已然成型。
齊河縣形成了以黃河國際生態城為雁頭,以休閑度假、科普研學等十大產業為雁列的“雁陣形”發展態勢。已建成開放泉城海洋極地世界、泉城歐樂堡夢幻世界、歐樂堡水上世界、歐樂堡動物王國、中國驛泉城中華飲食文化小鎮等30個骨干項目,正在建設的黃河文化博物館群、安德湖小鎮等12個重大文旅項目,涵蓋溫泉+高爾夫、康體養生、休閑度假等多種旅游新業態,形成千億級文旅產業集群。
黃河大運河文化廊道“德城段”以程官屯為節點,全長約18公里,以南運河德城段為線索,串珠成線、連片成面。“為實現‘兩河牽手’深層次融合,我們結合本地歷史底蘊、人文資源與地理環境,重點突出自然生態、地域文化,將農文旅、新業態全要素融合,自北向南分別規劃建設了運河古街、九龍灣公園、普利森機床博物館、花園露營地、馬拉松賽道、奧德曼葡萄酒莊、小森民宿7個重要生態景觀節點,打造集生態觀光、戶外拓展、研學旅行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文化廊道。”德州市政協委員、德城區政協副主席、德城區文旅局局長 高玉林介紹說。
德州市高標準開展“兩河牽手”建設工作,推動“兩河牽手”工程出圈出彩。該市深入推進“兩河”文化挖掘和轉化利用,邀請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做專題輔導報告,為推動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文化“兩創”等工作提供了高端智庫指導。德州市創新推動“兩河牽手”數字化轉,打造實施以“兩河牽手”為特色的數字化展示場景項目和黃河故道農業文化旅游體驗項目。利用“數字科技+文化創意”,以立體數字技術形式串聯起沿線德城、禹城、齊河、平原、武城5個縣市區的文脈、水脈、人脈。其中,黃河文化數字化展廳、中華農耕文化博覽園子項目已建成投用,并將繼續結合大禹治水提升打造數字化沉浸式體驗項目。運河文化主題元宇宙產業發展集聚區,以“乾隆下江南”為主線打造水上超高清裸眼3D動態藝術體驗空間,布局運河游船數字化展示、運河“元宇宙”等,系統展現大運河德州段的原真古貌和人文故事。
“兩河牽手”工程啟動建設以來,德州市已榮獲山東重要旅游風景道、全國鄉村旅游精品路線、省級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等16項殊榮,并舉辦大禹文化節、運河文化展、馬拉松與戶外運動嘉年華賽事等活動。如今,“兩河牽手工程”已成為德州城市的新名片。
【泰安日報社·中華泰山網記者 董梁】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