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紅巖 | 為城市“美顏”,“微改造”讓家門口風景“大變樣”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重慶9月6日電(中青在線見習記者任家寶 記者 戴月婷)9月5日下午,“青春紅巖”網上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走進重慶市沙坪壩區石井坡街道中心片區。
“這里的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沙坪壩區中心灣社區團支部書記韓晶介紹道,中心灣社區前身作為特鋼廠工人社區,歷史悠久,中老年居民占比較大,多為退休工人,對社區活動有較高參與積極性。為更好弘揚紅巖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社區團委與重慶大學、四川美術學院等高校建立結對共建機制,通過持續實施“微改造”,有序推進“大變樣”,讓群眾“家門口的風景”可望可及。
花弄里小區現狀 任家寶攝
“改造項目對我們來說,不僅是對自身能力的挑戰,更要成為社區時光記錄者。”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教授肖競負責中心灣社區花弄里小區的一處改造項目。他還記得第一次與社區居民們開漫談會時的場景,居民們嚴肅認真的表情。
他們將改造地選在了花弄里小區居民樓之間的一處土坡,占地面積34㎡。此處雖是居民們日常出行的必經場地,但由于環境消極、蚊蟲滋生而被閑置,社區居民對場地的改造意愿強烈。2022年9月,在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肖競團隊的“妙手回春”下,搖身一變成為“時光不棄”花園。
肖競告訴記者,該項目歷時219天,吸引了100余名社區居民和近30名紅巖志愿者共同建設,將其塑造為創意碰撞的藝術花圃、體驗種植樂趣的迷你花園、促進居民情感交流的多彩平臺。“時光不棄”花園就像是撒在花弄里社區里的一顆種子,居民情感的凝聚不止在花園的方案設計和建設營造過程中,更在其建設完成的后續使用之中。
韓晶表示,如今的中心灣社區在別致的墻繪與滿院花草的陪伴下,慢慢成為鄰里交往和情感交流的場所,見證著更多故事的發生。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在“微更新”中不斷加強。居民中有很多人都加入了紅巖志愿者隊伍,為傳承紅巖精神、賡續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創造了不竭動能。
“這下子踏踏實實抱團取暖,一起慢慢變老!”花弄里小區的老住戶彭榮富輕拍著社區有年代感的墻體,臉上充滿驕傲。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