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大汶口文化入全國統編教材正文——陳秋英:深入考古完善了大汶口文化的重要性
“從‘相關史事’到教材正文,這一重要變化,充分說明了大汶口文化在義務教育歷史統編教材中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提升。”今秋新學期,新修訂的全國統編教材正式啟用,談及歷史教材里的“大汶口文化”有關內容時,山東省特級教師、人民教育出版社特聘初中歷史教材培訓專家、泰山學院附屬中學正高級教師陳秋英這樣說道。
“大汶口文化”在教材中地位提升
泰安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說起家鄉文化,很多中小學生都能如數家珍,其中,一定少不了“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因泰安市大汶口遺址而得名,1959年6月,大汶口遺址在汶河南岸的磁窯鎮堡頭村西被首次發掘,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2016年以來,山東大學在同屬于大汶口文化的章丘焦家遺址進行發掘,再次獲得重大發現,對于揭示5000年中華文明進程,尤其是中國東方古代社會的文明化進程意義重大,成為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今秋新學期,初一新生很是驚喜,因為在歷史課本第二課《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的第三目“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看到了他們熟悉的“大汶口文化”。
2022年3月,教育部啟動了三科統編教材修訂工作,其中就包括義務教育歷史統編教材。今年7月份,陳秋英參加了2024年義務教育三科統編教材國家級示范培訓班,深入學習新教材架構、內容、變化等。“‘大汶口文化’在教材中內容的豐富,說明了‘大汶口文化’在教材中的地位提升了。”陳秋英說。8月份,在全省2024年度義務教育國家歷史新教材使用培訓會上,陳秋英就以中國歷史第一冊第二課《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的教學案例設計為例,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等方面詳細闡述了如何進行教學設計有效開展教學活動,如何在課堂中讓學生學會、理解新教材,實現理論、實踐的有效結合和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新教材3處變化各有意義
在舊版教材中,“大汶口文化”在第二課“相關史事”欄目中,用小字做了簡短介紹,并展示了一張《大汶口遺址出土的白陶鬶》圖片。新修訂的教材中,“大汶口文化”相關內容有三處變化,一是在標題中有所體現,二是內容介紹放在了正文部分,三是新增了展示圖片。
新教材第二課《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的第三目的標題是“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這讓‘大汶口文化’在教材中更加醒目。”陳秋英說。“在正文部分,對‘大汶口文化’是這樣介紹的:‘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黃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區,距今約5900—4400年。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術有較大發展,人們能夠制作較為精致的陶器。這一時期,在同一墓地的墓葬中,有的隨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卻一無所有。這表明當時同一群體內部已經出現了貧富分化。’通過這段文字,可以讓學生理解大汶口文化的重要性,它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的地位,使得教學更加直觀。”陳秋英表示。
相比舊教材,新版教材展示了《山東章丘焦家遺址的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的隨葬品》中的成套玉器和成套陶器兩張圖片。圖片由一張變成兩張,陳秋英也進行了解讀。“物品的種類由單一的白陶鬶,變成了玉器和陶器,突出了大汶口文化時期玉器制作之發達。”陳秋英說,“新教材中圖片展示的陶器更為豐富和精細,不再是孤零零的一只陶器,而是包含豆、壺、鼎等多種器型和多種色彩。這既顯示了當時手工業的高超技藝,更表明墓主的社會地位,反映出當時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貧富分化,這就為下節課學習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這些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奠定了基礎。”
考古與科普并重推動文化發展
大汶口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類型,其地域覆蓋整個山東半島及黃河下游地區。迄今為止,考古人員發現的大汶口文化遺址已有200余處,經過大面積發掘的遺址有泰安大汶口、曲阜西夏侯、鄒縣野店等20余處。
據陳秋英介紹,大汶口文化經歷了早、中、晚三期的發展過程。早期階段的陶器以紅褐色為主,均為手制;中期階段陶器仍以紅褐色居多,但比例大大下降,制法仍為手制,但已較多運用輪修整理;晚期階段,灰、黑陶已占據優勢,白陶和橙黃色陶占有一定比例,反映了制陶工藝的顯著進步。大汶口文化中農業生產主要由男性承擔,顯示出社會從母系氏族公社階段發展到父系氏族公社階段。
“近幾年,對于‘大汶口文化’的考古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從考古學上來看,山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對中華文明起源的影響非常深遠,以至于有人以此認為中華文明起源于中國東部一帶。”陳秋英說,“‘大汶口文化’是一種具有完整獨立系統的文化,它既有嚴格的地域,又有自己獨特的面貌,是有別于其他的原始文化的,對中華文明的起源有重要影響,這也是‘大汶口文化’在教材中地位提高最主要的原因。”
2023年,位于我市大汶口考古遺址公園內的大汶口遺址博物館正式開館納客。在展覽面積2100余平方米的大汶口遺址博物館內,展出著石器、骨角牙器、陶器等文物以及根據考古勘察進行復原的房屋場景,以“海岱曙光”為主題,從發現大汶口、探索大汶口、守護大汶口、仰望大汶口四個篇章,綜合介紹了遺址的發掘成果和歷史價值。截至目前,博物館已接待參觀人員132858人次,迅速成為青少年深入了解大汶口文化的重要窗口。
“新教材在保持總體容量基本不變的前提下,選材更豐富,編排更科學,育人導向更鮮明。”陳秋英說,“作為教師,教學中我們將設計更加貼近學生、貼近教材、簡潔實用、情理交融的教學方案,實現內容和形式的有效結合,彰顯新教材的特色,給孩子們帶去更多的歷史知識,進一步提升學生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不斷將中華文明發揚光大。”
【泰安日報社·中華泰山網記者 張振男 郭秋芝 審核 晁彤彤】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