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丨東原掐絲粉彩傳承人馬忠華:執絲為筆 以釉為彩 美好在指尖綻放
泰安日報社·中華泰山網訊(記者 劉小東 李雪麗陳陽審核 陳茂榮)左手執金屬絲,右手剪刀和鑷子流暢切換,一彎一繞、一點一掐間,張弛有度、收放自如,非遺之美流動于指尖。
用金屬勾勒輪廓,用釉料填充色彩。掐絲琺瑯,俗稱“景泰藍”,以紅銅作胎,將很細的銅扁絲掐成花紋后用藥焊于器表,再以隨類附彩的方法將琺瑯釉料填進絲間,經焙燒、打磨、鍍金而成。市級非遺東原掐絲粉彩制作工藝源自明清時期的景泰藍(掐絲琺瑯),興盛于乾隆年間,至清末流入民間,是一項特殊的工藝美術制作門類,也是景泰藍工藝獨具特色的表現形式之一。
今年58歲的馬忠華是東原掐絲粉彩第五代傳承人,受家庭環境影響,自兒時就展現了對掐絲粉彩工藝的熱愛,從事掐絲粉彩工藝已有30多年。
始自清末 一門學來的技藝
東原掐絲粉彩制作工藝屬于純手工工藝,作為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工藝美術特殊門類,也是“景泰藍”工藝特具代表性的表現形式之一。
“東原掐絲粉彩制作工藝始于清末,我的曾祖父馬瑞嵐從北京、天津等地學習了景泰藍制作技藝后,融入自己的想法,慢慢創新發展而來。”馬忠華告訴記者,他的曾祖父自幼受家庭影響,酷愛藝術及民間工藝,擅長繪畫、雕刻、烙畫、年畫、景泰藍、押花、蠟染、瀝粉套色水印及民間紙扎工藝,并有自己獨特的風格,被人稱為“多面手”。
“景泰藍,又叫銅胎掐絲琺瑯,是用細扁銅絲做線條,在銅制的胎上捏出各種圖案花紋,再將五彩琺瑯點填在花紋內,經燒制、磨平鍍金而成。”馬忠華說,曾祖父學習景泰藍制作技藝后,結合東平當地特色進行創新,打破了景泰藍單一的傳統銅胎掐絲模式,載體靈活無需高溫燒制,且色彩厚重、立體感強,最終形成了今天的東原掐絲粉彩制作工藝。
自馬忠華有記憶開始,“掐絲粉彩”就一直伴隨著他,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于掐絲粉彩,我是從看到喜歡,再到跟著家里學習制作。”因為喜歡手工藝,馬忠華大學選擇了美術專業,畢業后曾在北京的琺瑯廠工作,對景泰藍制作技藝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在北京工作20多年后,馬忠華回到了家鄉泰安東平,陸續成立山東馬良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東平馬良藝術工作室,繼續從事自己喜愛的事業,將家族傳承的東原掐絲粉彩制作工藝發揚光大。為讓傳統的非遺技藝煥發新生機,馬忠華還不斷探求作品的迭代更新,將鯉魚、蓮花等東平湖元素加入作品中,“好運蓮蓮”“年年有魚”等美好寓意深受人們喜愛。
掐絲粉彩 當金屬絲遇上礦石粉
“要先把金屬絲捋直,然后用小鑷子根據提前勾畫好的圖案輪廓,將金屬絲掐折彎卷成各種紋樣圖案粘好,然后填充釉料。上釉料的時候主要用細管點染,但我習慣用小鏟子,順手。”在馬忠華的操作下,從勾勒圖案到掐絲,再到上色,一朵荷花逐漸在他手下成型。
一個小巧的鑷子,一把尖頭的小剪刀,一根纖細的金屬絲,經過一雙巧手的輕輕移動,便能變幻出各種靈活生動的圖案,這便是掐絲粉彩的藝術魅力。
“掐絲粉彩工藝是一項精細活,工藝復雜,還要有美術功底,一個作品完成至少需要三四天的時間。想要能夠熟練制作作品,至少要認真學習兩年。”馬忠華說,東原掐絲粉彩看起來簡單,但其中門道頗多,以金屬絲為線條,以礦物質原料為染料,融入了國畫、油畫、版畫、剪紙、雕刻、鑲嵌、浮雕等表現形式,可廣泛運用到立體、平面上。由于金屬絲較細,在掐絲的時候要注意力度和角度,尤其是在拐彎時要注意彎曲弧度,在金屬絲接口處拼接時要注意兩端相互契合,要做到看不出來接口。
湖藍、豆綠、亮粉、玫紫、淺灰……當金屬絲遇上礦石粉,便碰撞出了不一樣的火花。馬忠華告訴記者,東原掐絲粉彩最大的特色便是使用天然的礦物質釉料,非常通透,顏色有立體感。礦石來自自然,是最接近自然的顏色,在上色的時候,馬忠華提前按照一定的比例將釉料與膠水摻在一起,然后用小鏟子從濃到淡慢慢填充出漸變色,讓作品顯得更有層次感。
掐絲琺瑯的美,不單是繁復的線條、亮麗的色彩,更是即使歷經歲月流逝,依然溢彩流光的珍貴。馬忠華說,東原掐絲粉彩作品可百年不壞,近年來,他在創作荷花、水滸等具有東平特色的作品的同時,還開始創作有泰山元素的圖案,比如泰山石敢當、五岳真形圖等。
一張方桌、一團金屬絲、一雙巧手,馬忠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潛心創作著掐絲粉彩工藝品。一件件極具東平和泰山風格的作品展示在臺面上,一個個制作精美、圖案寓意美好、色彩絢麗的掐絲粉彩作品在燈光下熠熠生輝。
守望傳承 文創產品讓非遺觸手可及
一個傳統,刻印著古老的文化記憶;一項技藝,一代代守望者心手相傳。
“祖輩留下的東西,如果沒人傳承發揚就太可惜了。”注冊成立公司,是馬忠華傳承發揚東原掐絲粉彩的重要舉措,通過公司,他把非遺變成了文創產品。
鐘表、茶壺、茶葉罐、筆筒、杯墊、鐘表……在制作常見的擺件作品的同時,馬忠華還將非遺與實用產品結合,將日常可見的實用物品作為掐絲粉彩創作的“平臺”,為原本毫無生機的物件“注入靈魂”。作品集美觀與實用性于一體,讓傳統“非遺”項目煥發出新的活力,讓非遺觸手可及。
經過多年的耕耘,馬忠華的掐絲粉彩作品已經在市場上打開了知名度,也在兒子的幫助下,通過電商平臺售賣到了海外。“中國的傳統手工藝品并不輸國外的那些大牌,外國人特別喜歡我們的傳統手工藝作品,因為他們做不了。我在北京的時候,經常接觸外國人,他們做得最多的動作就是豎大拇指。”在馬忠華看來,中國的傳統的才是最美的。
在家庭環境的影響下,馬忠華的幾個孩子也都展現出了藝術天賦,都學會了東原掐絲粉彩制作技藝,大兒子畢業后也從事相關的工作,這項非遺技藝,后繼有人。
百年傳承,千絲點染。除了自己的堅守,馬忠華業余時間也經常參加縣里組織的“文藝大講堂”,帶著非遺作品進學校、進景區、進社區、參加研學活動,將這項非遺技藝教給更多愛好者。“不走出去宣傳,不搞活動,又有多少人知道這個傳統技藝呢?”馬忠華說,不僅政府部門重視非遺,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非遺技藝感興趣,加入了非遺傳承這個大家庭中,再續傳統藝術的美與浪漫。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