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泰山·郢書岱說丨樂陵“碧霞元君故居說”溯源
□周郢 文/圖
樂陵自古有“碧霞元君故居”之說:世傳戰(zhàn)國時有魏國公主畢霞,于魏國敗亡后,與姐畢仲舉家逃至姑母平原夫人所居樂陵城(今樂陵王母殿村附近),易名魏王城。并在城畔建王母殿,奉西王母。畢霞后游泰山,受封碧霞元君。后世在王母殿村建祠奉祀,久圮(《碧霞元君故居》,《德州晚報》2023年5月9日)。2006年村民據(jù)此傳說,在村外易地新建“碧霞元君故居”景區(qū)。
按碧霞元君為畢氏公主說,早在明代已見碑志。隆慶時人呂元《泰山元君行祠碑》云:“元君著靈泰山稔矣,祠者率天仙玉女之,而暗于其所自出。惟平原管輅獨(dú)謂炎帝長女元君畢遐(引者識:今傳管輅語無此事),生而靈異,知天地盈虛陰陽消息,未笄而歿,墓在泰山。恒出云氣,狀彩倏變,土人神之,禱輒應(yīng),爰奠祠于山。元君,后世大長公主謂也。諱畢遐,訛傳碧霞。帝□,元君弟也。初姜姓,太岳佐禹,封呂,遂姓呂氏,主祭者呂氏嗣云。夫輅明易善筮,名重三國,言豈妄歟!然則元君為炎帝女也,審矣。”(光緒《余姚縣志》卷十一《典祀》)此碑立于浙江余姚,其說當(dāng)流行于南方地區(qū)。
樂陵傳說中的畢霞,當(dāng)為畢遐之名的變異。在《泰山元君行祠碑》中,畢遐為炎帝之女,出于姜姓;而在樂陵傳說中,畢霞則為魏王之女。這一更替,應(yīng)與畢姓源出相關(guān)。據(jù)《史記·魏世家》載:“魏之先,畢公高之后也。……其后絕封,為庶人,或在中國,或在夷狄。其苗裔曰畢萬,事晉獻(xiàn)公。”畢公高裔孫畢萬公到晉國后,積功為大夫,獲得魏國封地。其子孫始以封地為氏,繼而為姓。后裔魏斯參與三家分晉,建立魏國。故畢、魏同姓一源。樂陵故城自古傳為“魏王城”,傳為戰(zhàn)國魏國相關(guān)。因此民間故事中,將畢霞設(shè)定為魏王公主,并將她的身世經(jīng)歷寄托于此城,實有深厚的文化背景。
入明代后,碧霞元君信仰繁興。樂陵作為連接直魯?shù)募~樞站,是京津碧霞香客的必經(jīng)之處。這勢必促進(jìn)其信仰在本地生根。乾隆《樂陵縣志》卷二載“泰山行宮,在北關(guān)西巷,高臺聳立,河水環(huán)流”;又卷三載縣境“(三月)一十八日賽太山碧霞元君”。泰山萬仙樓壁嵌碑中有樂陵縣香眾題名碑石,皆是例證。而樂陵魏王城一直與圣女信俗相關(guān)聯(lián),故事遺跡頗多留傳,如《縣志》所載七女墳“巍然如山,因號七女墳”,三女冢“各高一丈余,周圍數(shù)丈,遙望如山”(乾隆《樂陵縣志》卷二),皆具神異色彩。當(dāng)碧霞信仰深入這一地域后,遂與原有畢霞公主傳說相交融,逐漸形成具有樂陵色彩之女神形象。“碧霞樂陵故居說”之源頭,當(dāng)在于此。
8月17日,予踏訪碧霞遺蹤,過魏王城,見城祠中有魏王與碧霞元君同祀之像,爰賦詩以紀(jì)感:齊魏層城蔓草萋,猶傳妝榭駐王姬。風(fēng)鬟雨鬢歸何處,霞彩長禋泰岱西。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tuán)22樓 聯(lián)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