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改革不止步 奮進新型工業化之路——聚焦市委十二屆九次全會(1)
初秋時節,萬物競秀。改革長風激蕩泰汶大地。
8月26日,市委十二屆九次全會勝利舉行。這是在全市上下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精神的重要時間節點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泰安市委關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精神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見》,錨定2029年目標,為泰安推進新的改革事業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施工圖”“任務書”。
全會指出,要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完善新質生產力發展機制,完善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進機制,創新服務業發展機制,完善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機制,優化產業鏈供應鏈工作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高擎改革旗幟,作答時代課題。近年來,泰安市聚焦實施新型工業化強市戰略,把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作為抓經濟謀發展的總引擎、總抓手,聚力構建“441X”現代產業體系,以創新的頂層設計和鏈式思維,集中資源力量,打出系列組合拳,引領帶動各項工作位次前移、爭創一流,不斷夯實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根基。
山東潤通齒輪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汽車齒輪的高新技術企業,是國家級綠色工廠、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山東省智能制造標桿企業。公司立項“精密齒輪智能制造項目”開啟數字化轉型道路,投資6億元更新更換1700余臺自動化設備,但由于自動化生產線的各類設備采用的是不同的操作軟件,各種操作軟件的數據代碼、接口不一致,設備數據無法采集上傳到管理系統。
針對設備數據采集問題,公司立項“5G數字工廠項目”,購置、更換智能化生產設備和設備數據采集端口,與中國電信泰安分公司合作建立內部5G基站,結合5G通信技術和工業PON應用,實現設備數據采集與管理系統連接。該項目的建設實現了生產、采購等各生產過程的透明化,高效管理訂單,產品交付周期由原來的7天減少到5天,質量數據實時上傳,一次性合格率由99.7%上升到99.96%。這是我市推動企業數轉智改的有效實踐。
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積極推進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我市經濟不斷邁向高質量發展。此外,泰安在優質企業培優做強方面持續發力,建立326家“小升規”企業培育庫,動態調整“專精特新”優質中小企業培育庫,今年以來,新創建國家級單項冠軍4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57家、創新型中小企業222家,新培育認定市級瞪羚企業89家。
定目標、明路徑、求突破,泰安瞄準綠色賽道,堅持新型工業化道路,統籌推進工業技改、數字化轉型等重點工作深度融合、協同推進,打出鏈式發展“組合拳”,加快構建“441X”現代產業體系。今年1至7月份,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居全省第七位,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15.2%,居全省第三位,工業經濟呈現穩定增長、后勁充足的良好態勢。
新型工業化既是技術進步驅動下的生產力變革,也是管理創新驅動下的生產關系變革。自新型工業化強市戰略實施以來,泰安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不斷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培育增長動能,強化項目支撐,走好綠色低碳發展之路。
項目建設,尤其是綠色能源項目的建設是經濟發展的主引擎。泰安立足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明確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方向和重點領域,加快項目落地,助推工業高質量發展。今年4月30日,國際首套中儲國能(肥城)300兆瓦先進壓縮空氣儲能國家示范電站并網發電。其利用肥城市豐富的地下鹽穴資源,以空氣為介質利用谷電實現大規模儲能,具有規模大、效率高、壽命長、清潔無污染、安全性高等優點,能夠為電網提供調峰、調頻、調相、備用、黑啟動等電力調控功能,有效支撐電力系統平穩、高效運行。
泰安通過示范引領,先行先試,建成了時為全國第四個、全省首座的泰安抽水蓄能電站,正在建設首航高科二氧化碳熔鹽儲能電站、180MW泰安抽水蓄能二期電站,策劃建設全球規模最大的中儲國能660MW壓縮空氣儲能項目、肥城100MW飛輪儲能項目,正在構建以抽水蓄能、鹽穴儲能、電化學儲能為支撐,制氫儲能、儲熱儲冷為輔的多元儲能體系,打造千萬千瓦級“儲能之都”,為全省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作出泰安貢獻。一個個項目的生根發芽,孕育著一個個新的經濟增長點;一處處產業的新布局,積蓄著產業聚集發展的蓬勃力量。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必然要求,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關鍵路徑。
“我們貫徹落實國家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決策部署,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堅持夯實發展基礎和深化融合應用相結合,深化數字賦能制造業轉型,培育形成以數字化轉型為標桿、以工業互聯網平臺為引領、以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為主體的智造群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書記、局長蔡麗霞說,泰安深入推進數字化轉型覆蓋提升行動,實施“十百千數字賦能”和“共性場景復制推廣”,在全省率先提出數字化轉型“四個全覆蓋”,累計實施數字化轉型項目794個,7個項目入選省工信廳“工賦百景”數字化轉型揭榜掛帥試點,11個項目入選2024年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名單,84個項目入選2024年省級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智能制造場景等智能制造項目。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既是發展命題,也是改革命題。
新質生產力的“新”正是源自科技創新,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的生產力。因此,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
“泰安號”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成為泰安市布局空天信息產業的又一重要成果;泰山玻纖打造行業首條“5G+工業互聯網”生產線,項目實施后,生產效率提高46%,運營成本降低22%;泰中30萬噸功能紙基及輔助材料項目,作為全市首個院士持股創業項目,成功打破國外關鍵技術壟斷,實現了高晶顯示面板間隔材料國產化替代……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核心在科技,載體是產業。近年來,泰安市堅持向“新”而行,依靠創新驅動積蓄發展動能,圍繞新型工業化強市戰略,推動新型工業由制造向“智造”轉變,聚焦綠色低碳再造產業優勢,數字賦能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創新,既是戰略任務,也是主動擔當。
“市委十二屆九次全會立足泰安改革發展實際,擘畫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促進高質量發展的藍圖,充分體現了全市上下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政治自覺和奮力開創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建設新局面的堅定決心。”市科技局黨組書記、二級巡視員楊建全表示,市科技局將深化科技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發展的條條框框,打造充滿活力的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加強科技工作系統謀劃,做好頂層設計,統籌各方資源,樹立“有解思維”,用新思想、新理念武裝頭腦,用新辦法、新舉措破解難題,探索走出一條符合泰安實際的科技創新道路;增強大局意識,主動在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找準科技工作的方位和坐標,主動作為、靶向發力,堅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科技擔當,當好創新驅動發展“排頭兵”,努力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建設作出“科技貢獻”。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風正揚帆,征途如虹。一項項改革措施答時代之問、書發展答卷,為泰安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澎湃動能。
泰安日報社·中華泰山網記者畢鳳玲 張建 審核 陳茂榮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