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澎湃起新潮 綠意——泰安建設山東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紀實之二
或俏立水邊,或空中盤旋,呈現出別樣靈動……近日,泰山汶河流域記錄到泰山鳥類新記錄種——斑尾塍鷸,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詩意故事不斷在泰安大地上演。
好生態“筑巢”,鳥兒翩然來。泰安地處黃河下游,是山東省唯一黃河干支流全域覆蓋的市,踐行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重大國家戰略,必須書寫好生態文章。
跳出一隅觀全局,泰安以泰山、大汶河、東平湖三大重點生態區域治理為核心,全力推進黃河流域大保護、大治理、大發展,筑牢山水泰安綠色屏障,在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道路上篤定前行。泰山之巔松濤陣陣,大汶河畔水鳥翩飛,東平湖面碧波粼粼,壯麗的泰山和汶水間,鋪展著多姿多彩的生態畫卷。
播綠不止 筑牢生態大屏障
黃河下游最大支流大汶河貫穿泰安東西,下游唯一重要蓄滯洪區東平湖與黃河相連,泰安的生態方位、生態地位決定了先行區建設中,生態保護是重中之重。
序屬孟秋,暑氣褪去,綠意猶存。雄偉壯闊的泰山山峰上覆蓋著郁郁蔥蔥的綠色植被,點綴著數以萬計的古樹名木,漫山林海,綠濤疊來,令人心曠神怡。森林覆蓋率高達95.8%,有古樹名木17599萬株……作為“齊魯綠心”,泰山生態屏障作用不言而喻。泰安在泰山及其主要支脈和余脈的山丘區加大水源涵養力度,因地制宜封山育林、人工造林,著力提升山地森林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同時突出抓好東平湖、大汶河、徂徠山等重要生態區荒山綠化攻堅,力爭到2025年,完成精準造林8000畝,森林撫育2萬畝。
沿著博陽路駛入汶河新區,徂徠山、大汶河山水呼應,渾然一體。進入泮河人工濕地,黃菖蒲隨風輕舞,不斷運行的凈水循環系統讓人倍感潔凈,絲毫看不出這里的水是出自第四污水處理廠的尾水。該濕地利用水生植物發達的根系、礫石表面形成的生物膜,實現對水中部分有機污染物、氨氮的削減和懸浮物的大部分去除,處理后的出水可以達到地表三類水水質標準,后排入汶河,注入東平湖,確保黃河流域水質安全。
放眼泰安,星羅棋布的濕地宛如綠寶石,在城市版圖上熠熠生輝。為護好“黃河之腎”,泰安創新實施“林長+河湖長”濕地聯合管護工作機制,建設濕地公園等各類自然保護地30處,在大汶河、康王河等濕地公園修復退化濕地69萬平方米,同時在重要排污口下游、河流入湖口、支流入干流處等關鍵節點,因地制宜建設修復人工濕地652萬平方米,在保障水環境的同時盡顯自然之美、生態之美。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泰安有高山、河流、湖泊、森林、濕地等豐富的生態系統,綠色,自古就是泰汶大地上最動人的底色。堅持算大賬、算長遠賬,泰安加快構建綠色生態廊道,花大力氣實施總投資166.4億元的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修山、治水、增綠、整田、凈湖,改變了過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治理模式,真正把山水林田湖草作為生命共同體看待,打通了彼此的“關節”與“經脈”。
采煤塌陷地變身“致富塘”,廢棄礦山上再造生態綠洲,污濁斷流的水系煥發新生,溝壑縱橫的土地變為良田,泰山綿延處、汶水川流間,一個個綠色奇跡被創造,山青、水綠、林郁、田沃、湖美的泰山大生態格局基本形成,這不僅帶來了看得見、感受得到的環境變化,也實現了“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雙向轉換。
全民“護湖” 一泓碧水映蒼穹
盡管已經入秋,微風中還帶著一絲夏日的余溫,拂過枝頭,劃過水面。沿著環湖路,漫步東平湖畔,空氣中多了一絲涼爽,水光瀲滟的東平湖如同鑲嵌在大地上的晶瑩剔透的藍寶石,倒映著藍天白云。在東平,湖清岸綠的美好圖景已經一步步變成現實。
東平湖,是黃河下游唯一的蓄滯洪區,也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區和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樞紐,東平湖的生態環境對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圍繞東平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東平縣深入貫徹《山東省東平湖保護條例》,因地制宜,科學施策,不斷完善東平湖生態環境長效管理機制,全面構建常態化、專業化全民“護湖”機制,確保“一湖清水向北流”。目前,10個河流湖泊控制斷面水質全部達標,東平湖湖南、湖北和戴村壩3個國控斷面水質穩定達到三類水質標準,今年1至7月,水環境質量指數為4.79。
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確保生態系統健康和穩定,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加強監管至關重要。市生態環境局東平分局工作人員介紹,為保護好東平湖的生態環境,東平縣嚴格做好環境監管執法工作,強化預警監測、建立高效防控預警體系,推動河湖沿線巡查管護常態化、制度化,將沿湖8個鄉鎮(街道)劃分為3大片區、4個執法中隊,覆蓋14個社區、33個村,健全了“管委+執法+鄉鎮+社區”網格化管理機制,形成了責任更加明確、指令更加暢通、橫到邊縱到底的管理格局。
為保障水生態安全,東平縣投資近30億元,科學構建了“外來客水”“生活污水”“岸線山體”三大治污體系。該縣圍繞“外來客水”,興修濕地、生態去污,通過建設匯河入大汶河等濕地項目,徹底解決客水入東平湖水質達標問題;圍繞“生活污水”,增建污水處理廠、加大處理力度,通過縣污水處理廠、第二污水處理廠、稻屯洼濕地升級改造及下游濕地工程,解決城內的排水水質問題;圍繞“岸線山體”,治山理水、消除隱患,通過建設生態隔離帶、濕地及礦山復墾復綠項目,解決東平湖周邊面源、點源的污染問題。“近年來,我們重點規劃實施了35個子項目,新增濕地121.33公頃,通過生態隔離、濕地凈化等措施,徹底解決了入湖水質達標、環湖點源和面源污染等問題,確保了東平湖水質穩定達到三類水質標準。”市生態環境局東平分局工作人員說。
傍晚時分,吃完晚飯的居民到東平湖畔散步,霞光灑落,湖面上閃耀著燦爛的光輝,水鳥翩翩起舞,落日的余暉灑在每個人的臉上,溫暖而寧靜。
久久為功打好治污“組合拳”
泰安美,美在藍天、碧水、凈土與人的相生共榮。
藍天白云蘆葦蕩,波光碧影映鳥飛。水清了,草綠了,海子河岸,居民涉水而行,體驗捉魚摸蝦的樂趣。海子河是大汶河的一級支流,經過雨污分流改造、河道清淤、濕地修復、水質智慧管控等,恢復了水清岸綠,污染問題不復存在,得以重煥生機。
污染防治攻堅戰是一場大仗、硬仗,只有下猛藥,才能除沉疴。近年來,泰安一條條河流由“納污河”變為“生態河”“景觀河”,實現了驚艷“變臉”。在大汶河、東平湖、南四湖等流域,泰安重點實施水環境綜合治理,加快推進水生態修復,建設82處視頻監控、17套微型水質自動監測站及泰安市水污染防治綜合監管平臺,全市水環境感知與監管一張網初步形成,越來越多“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美麗河湖歡快流淌,今年1至7月,泰安水環境質量指數為4.93,居全省第3位。
在新泰市翟鎮污水處理廠,二沉池、生化池等設施建設已完工,污水處理設備安裝完畢,投入試運行。經過提標改造,污水處理廠的污水日處理能力由原來的3000立方米提升到4000立方米,工藝技術更成熟、先進,處理達標后的尾水經羊村河排入柴汶河,極大地改善周邊水環境,降低了水污染風險。
污水的收集處理,關乎河流水質。泰安深入實施“兩清零一提標”,完成6座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29處建制鎮污水處理廠的提標升級,改造雨污分流管網192.66千米,同時,深入推動入河排污口“查、測、溯、治、管”,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3577個,城市黑臭水體實現了“動態清零”。
“天空很藍,白云很低,隨手一拍都是大片”“今天空氣好清新,深呼吸一下”……如今,在朋友圈“曬”藍天,分享身邊的美景,已成為不少市民的習慣。“藍天幸福感”的背后,是治污“組合拳”的連續出擊。泰安堅決關停淘汰31臺35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淘汰431輛高排放柴油貨車,助力3家焦化企業、6家水泥熟料企業、5家水泥粉磨企業完成超低排放改造,600余家涉VOCs企業完成低效治理設施改造,標本兼治讓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泰安盡顯“好氣質”。
與此同時,泰安國家“雙試點”創建起勢見效,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驗區創建順利通過生態環境部年度考核評估,相關成果在全國推廣宣傳;“無廢城市”全域建設不斷提速,已完成13個生活領域共計215個“無廢細胞”評估認定。泰安將“無廢”理念帶到家庭、帶到社會,聚力打造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城市發展模式。
如今,綠色已成為泰安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踐行黃河戰略,建設先行區,既要敢于先行先試,更要久久為功。泰安將保持耐心和定力,堅持不懈抓好大保護、推進大治理,牢牢筑好黃河下游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奮力繪就黃河畔的綠水青山畫卷,在綠色中遇見美好,在綠色中奔向未來。
【泰安日報社·中華泰山網記者 李皓若 劉小東 攝影 陳陽 審核 陳茂榮】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