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水謠·文青部落丨桑樹
□趙波平
“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詩經·小雅·小弁》)“女執(zhí)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詩經·豳風·七月》)《詩經》中用大量詩句描寫了人們對桑樹的敬重和采桑葉的勞動場景。甲骨文中就有了“桑”和“蠶”字。《史記·殷本紀》中曾記載了“桑谷之祥”的傳說。桑樹在中國農業(yè)文明史中有著重要地位。
桑樹又稱桑,為桑科桑屬落葉喬木,單葉互生,雌雄異株,為陽性樹種,萌芽力高,適應性強,在平原、河旁、屋旁、山地、陡崖都能生長良好。桑樹在泰山地區(qū)主要分布于海拔850米以下的地方,分為桑、蒙桑、雞桑3種。桑樹全身是寶,葉供養(yǎng)蠶;木可做樂器;皮可造紙;桑白皮可治肺熱咳嗽;桑枝祛風清熱,利關節(jié);桑葉能散風熱、清頭目;桑椹能治身體虛弱、失眠健忘等。高宗岳《泰山藥物志》載:“桑椹子,紫黃肥者佳。桑葉……可分以代茶,止汗,九月采者佳。”
我國蠶業(yè)起源于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已經有5000多年的歷史。有專家通過出土文物、民俗傳統和各地蠶種的差別,認為在中國古代,山東有條件成為蠶業(yè)起源地。這就說明桑樹有可能最早在山東地區(qū)得到栽培利用。
泰山區(qū)域栽桑養(yǎng)蠶的歷史較長。清乾隆《泰安府志》云:“泰安府,當古齊魯之交,山居之民,率勤農桑之業(yè)……”民國《山東各縣鄉(xiāng)土調查錄》云:“(泰安縣)蠶桑,農民頗知養(yǎng)蠶之利,尤以縣東與新泰縣接壤之處……全境桑樹約三萬余株……”《泰安縣志》中多次提到官吏鼓勵蠶業(yè),比如明代侯應瑜:“更諭多栽桑棗等樹株。”清代毛澂:“建教育局,俾習工藝,立農桑會,以盡地利。”至民國時,泰安多魯桑、湖桑、椹桑品種。《泰安縣志》載:“自民國九年以來,全境共栽湖桑七萬九千七百五十九株……泰安農桑會自光緒三十年至民國十五年……勸辦城東北鄉(xiāng)一帶種桑苗,栽植大量桑樹。”迄今,岱岳區(qū)祝陽鎮(zhèn)一帶群眾仍然在大規(guī)模植桑養(yǎng)蠶。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