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道 | 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取向
中共泰山區委黨校 師雙鳳
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省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時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習近平總書記樸實的話語,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貫徹的重大原則之一。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凸顯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取向。
改革的原則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隨著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只有堅持為了人民而改革,做到“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才能讓人民群眾真切感受到改革發展帶來的深刻變化,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深入推進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藥衛生、養老托幼、公共文化、基層治理等民生領域改革,都是為了回應人民群眾期盼的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這些改革實踐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性的生動詮釋。
改革的動力
源于人民發展要求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任何時候都要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群眾首創精神,從人民群眾的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汲取前進動力,這既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要求,也是從改革開放歷史經驗中得到的重要啟示。
回顧中國共產黨百余年的奮斗歷程,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到新中國成立,到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再到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人民群眾始終是我們前進道路上的依靠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更是依靠人民群眾的磅礴力量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任務越繁重,越要依靠人民群眾支持和參與,要廣泛聽取人民群眾意見和建議,及時總結人民群眾創造的新經驗,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集聚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緊緊依靠人民,完成新時代賦予的歷史重任,使改革始終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改革的目標
實現成果人民共享
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在革命、建設、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凡是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歷史關頭,我們黨都是從人民利益出發,對人民有利的就堅持去做,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在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中找準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從歷史性解決絕對貧困問題、創造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到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再到建成造福億萬人民的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郵政快遞網、5G網絡等,現代化建設成果正在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沒有止境,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推動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依然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民生保障等方面仍存在短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善于從群眾關注的焦點、百姓生活的難點中尋找改革切入點。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堅決改、馬上改;對事關戰略全局、事關長遠發展、事關人民福祉的緊要問題,科學統籌、優先解決。要善于抓住社會主要矛盾,緊緊圍繞人民需要的變化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科學分析形勢,積極推進改革,把為人民謀幸福落到實處。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