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塞上江南寫新篇
央廣網北京8月16日消息(記者王雪潔 徐易欣)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寧夏近年來持續推進互嵌式社區的建設,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團結互助,“塞上江南”寫新篇。
石刻胡旋舞墓門、鎏金銅牛、契苾夫人墓志……陳列于寧夏博物館里的一件件文物,無聲講述著寧夏地區各族人民交流交融的故事。
寧夏博物館講解員甄巍:寧夏博物館展廳的設置,從一樓的巖畫到二樓的通史,再到三樓的民俗,其實也是通過這些文物和歷史展示出來民族的共生共榮,也是共同建設美麗寧夏。
“建設美麗新寧夏”,這幾個字,來自河北易縣的抗美援朝老兵劉忠體會頗深。回憶初到寧夏時,他感受到的是“風吹石頭跑、陸地不長草”,而如今,他所在的石嘴山市惠農區南街街道已經有了“新模樣”。
劉忠:我們來了以后,蓋起了土草房、地窩子、平房,現在有了樓房、電燈、電話,大家的生活很好。
劉忠所在的街道下轄7個社區,其中多個社區屬于多民族互嵌式社區,而在寧夏,這樣的社區并不少見。位于銀川市金鳳區的頤和城府社區就是其中之一,轄區內有4000多戶、超1萬名居民生活在一起,少數民族人口占比39.8%。
走入頤和城府社區,綠意盎然的樹木和整齊排列的住宅映入眼簾;活動室里,老少棋友“激戰”正酣,一陣陣歌聲悠揚回蕩。
社區,城市治理的最小單元,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已經在基層社區工作23年的吳忠市利通區勝利鎮新華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馬芳真切地感受到了居民之間從“陌生鄰居”到“和睦鄰居”的變化。
馬芳:當時我們先從文化活動開始,讓居民走出家門,開展鄰里茶話會,在活動中我們互相交流、互相交融,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陌鄰”變“睦鄰”。
共飲黃河水,同為一家人。多民族互嵌式社區是各族群眾朝夕相處的一方天地,在你來我往的交流交融中,社區早就成了守望相助的大家庭。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統戰部民族宗教工作處處長馬小濤表示,他們力爭以空間互嵌,鑄牢各民族人民的共有精神家園。
馬小濤: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充分發揮寧夏各民族互嵌式社會結構基礎深厚的優勢。以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為抓手,著力構建各民族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格局。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