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泰山·郢書岱說丨泰山書院文化的新史證 ——《王納諫墓志》中的“至道書院”
□周郢
泰山書院曾繁盛一時,但傳世文獻相對稀缺,致一些重要書院湮滅無聞。近日發現明代《王納諫墓志》,補充了肥城歷史上一處重要書院史實。《墓志》稱:
(納諫)移居近里崇果寺,以便定省。弱冠補邑庠,既廩有聲,結同社友人,講致知格物,而學問日進。邑侯馬公經綸見而奇曰:‘吾道有托矣!’聘泰山李還樸,爲創至道書院以居。先生偕淄川王立極受業其中,質疑助長,殆無虛日,刻《講余錄》于肥,以公之世。
墓志中提到的“至道書院”,不見于歷修《肥城縣志》中,只有明人《泰山紀事》及《馬經綸墓志》中提及此名。宋燾《泰山紀事·天集》云:“會肥侯經綸馬公,創至道書院,遠聘還樸(李汝桂)為宗主,以先生(王嘉賓)從。互相發明,涵育肥士。”朱國禎《馬侍御(經綸)墓志銘》云:“辟至道書院,請泰安李先生汝桂主之,擇學行八生,敷教里社,彬彬有武城弦歌風。”(清康熙刻本《前明河南道監察御史誠所公文集》附錄)
△王納諫行書軸。
參《王納諫墓志》之記述,可以考見至道書院相關情況。
至道書院由肥城知縣馬經綸創設,聘泰山名儒李汝桂(號還樸)及其弟子王嘉賓為主講。墓志記王納諫先入書院,后應甲午(1594年)省試。則書院創辦時間應在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稍前。《泰山紀事·天集》“還樸李先生”條記云:“侍御馬公經綸令肥城時,率所講學門下士二百人,從學于先生。是時,先生年七十有八矣,談說性命,自朝至暮,端坐儼然,神王色粹,曾無倦容。而其教人先要澹得下,使心空而不染,然后學問有所承受,道德性命之理,闡發悉至。”所描繪即為肥城講道情景。汝桂有《示肥城諸友文》,題下有注:“知縣馬經綸請先生為諸生講解,故有此文。”(康熙《肥城縣志》卷下《詩文》)蓋在至道書院時之所作也。另“至道”之名,系借自隆慶中山東提學鄒善在濟南明湖所建書院舊名,李汝桂為鄒善親傳弟子,此院名實顯示其宗風師承。
至道書院院址舊所不詳,今據《王納諫墓志》,其居崇果寺讀書,為馬經綸所賞,乃聘李汝桂創立書院,使受業其中。則書院奠處,即在崇果寺一帶。如此推測成立,至道故址當在今肥城王莊鎮海子村。
王納諫系李汝桂門人。納諫為肥城明代名宦,世居海子村,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舉人,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授直隸雄縣知縣。天啟初忤閹宦降調,再起臨汾知縣,未赴而卒。著有《史閣萬年》《三國策刪存》等。但其師承不詳,今據墓志知其受學于李汝桂,同門則為淄川王立極(名建中,字立極,廩生,能文工詩。乾隆《淄川縣志》卷五有傳。汝桂《還樸心聲》中多有與立極贈答詩文)。民國學者王亨豫曾撰《還樸弟子考》,考出少崖門人有張至發、王嘉賓、李朝聘、張邦彥等十五人,中無納諫之名,今據《王納諫墓志》可加補苴。
李汝桂著述有《教言講余錄》,但內容及成書、刊刻過程均不詳。今據《王納諫墓志》,知此書為王納諫所鐫,印于肥城。內容應為書院講義文字。另墓志開篇所言“李泰山語錄”,或即此書。
總之,《王納諫墓志》的發現,為研究王(陽明)學名儒李汝桂生平及泰山書院發展史,均提供了新史材,價值較大。
另:《王納諫墓志》今僅存半篇,撰書姓名均已佚去。今考志文有“余徼王先生世譜”,則撰志者亦王姓;又言“遺囑唯瑯琊知我”,時多以“瑯琊”代指新城(今桓臺)名族王氏。以時代、輩分、官職考之,撰志者似為新城王象春,日后可作進一步探考。
《王納諫墓志》承友人李武剛先生賜觀,附致謝忱!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