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科技小院顯身手 鄉村振興有“智撐”
登海1996、天泰716、農大372……位于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馬莊鎮的岳洋農作物專業合作社建設的展示田內,宛若優質玉米品種的大展臺。
“你瞧,這些玉米長得多旺多精神啊!”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個人、岳洋農作物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薛麗娜彎下腰,用手撫摸著玉米,“每年的玉米、小麥生長關鍵期,專家們都會帶領學生來這里開展調研、試驗。”
薛麗娜指了指前方的試驗田,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副教授代興龍正帶領12名師生組成的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研究團隊,查看玉米生長情況,并把樣本第一時間拿到不遠處的小院,通過實驗器材進行研究分析。
莫言地偏遠,小院大乾坤。7月30日,山東農業大學鄉村振興驛站岱岳區授牌暨山東岱岳小麥科技小院揭牌儀式在岳洋農作物專業合作社舉行,這里正式成為了山東農業大學駐馬莊鎮小麥試驗示范基地專家團隊的大本營。
馬莊鎮地處岱岳區西南部、汶陽田腹部,自古以來,素有“自古文明膏腴地,齊魯必爭汶陽田”的美譽。馬莊鎮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在生產中仍存在著水肥利用效率偏低、高產優質矛盾突出、土壤地力不足、年際間穩產性低等問題。
2021年開始,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小麥栽培生理生態團隊與岳洋農作物專業合作社強強合作,建立了50余畝技術創新研究試驗田,200余畝品種、技術示范田,開展了小麥高產與肥水高效協同生產的矛盾與調控途徑、強筋小麥產量品質協同提升的限制因子與實現途徑、小麥-玉米周年綠色低碳高產高效生產的資源匹配與技術創新、麥田土壤障礙因子解析與地力提升等科學研究,為當地生產提質增效。
“我們推廣的小麥高產與肥水高效協同技術模式,該技術核心示范區2024年實打測產畝產超過800公斤,較農民常規生產模式增產16.80%,肥料利用效率提高21.6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3.71%,有效帶動了區域小麥高產與肥水高效協同發展。”代興龍說。
除了做科研,團隊還當上了鄉親們的“田保姆”。小院大門天天敞開,有啥問題小院師生現場解決。
“今年5月有一位大爺上門,說家里種的小麥出現了好多白穗,希望我們幫忙找出原因。經過實地察看后,我們發現是小麥莖基腐病導致的植株死亡。”山東農業大學2022級農藝與種業專業研究生肖麗華說,找到“病根”后,他們及時聯系了小院的指導教師,并給農戶講解了播前包衣拌種、早春噴淋殺菌劑等預防措施。
小院既是科技助農的“實踐站”,也是人才培育的“大課堂”。肖麗華和同學們經常在試驗田里一泡就是一整天:布局播種方式、施肥、化控等試驗,取樣、調查、稱重、分析數據,制作簡易明白紙、建設技術示范區、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樣樣不落下。小院已累計入駐15名研究生,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2項,授予山東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1篇、山東省優秀畢業生1人。
“受益的不光是鄉親,更是我們。”談起在小院的收獲,肖麗華兩眼閃爍著光芒,小院的求學經歷,帶給他們的不光是專業上的長進,更是綜合素養的歷練、愛農情懷的培養。
像這樣的科技小院,山東農業大學已申請建設356個,涉及13個研究生培養學院,覆蓋山東省16個地市,其中42個獲批中國農技協科技小院。
山東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張然表示,通過不斷推動“科技小院”建設,把農業科技成果留在田間地頭,把科研人才培養得更接地氣,從而助力汶陽田“泰山糧倉”建設,打通農業科技服務鄉村振興的“最后一公里”。
【泰安日報社·中華泰山網記者 李雪 張汶寧 審核 晁彤彤】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