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評|中歐班列馳騁不息,續寫亞歐大陸勃勃生機
大道通達,鐵馬奔騰。中歐班列開行十余年來,搭乘“一帶一路”強勁東風,跨越山海,馳騁不息,續寫著亞歐大陸與絲路起點的勃勃生機。今年1至6月,中歐班列(西安)開行達2372列,同比增長13.1%;發送箱25萬標箱,同比增長10.4%,呈現量質齊升的良好態勢。一組組“亮眼”數字背后,是這條亞歐“黃金通道”持續釋放的活力,也彰顯著我國與世界各國間的經貿活力。
促進經貿往來,展現強大活力。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旗艦項目,中歐班列(西安)為服務我國對外經貿發展提供著助力,為帶動全球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十余年間,班列裝運的產品越來越豐富,品類不斷升級,搭乘班列出口;同時,來自歐洲的紅酒、化妝品、食品等等,也搭乘中歐班列來到中國,豐富著人們的生活。可以說,馳騁不息的中歐班列連接亞歐、橫貫東西,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亞歐經貿“大通道”,推動中國制造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也為八方客商進入中國市場開辟了貿易新通道。
推動多邊合作,釋放發展潛能。自2013年11月的首趟中歐班列(西安)開通以來,這條連接東西方的“鋼鐵絲路”不斷發展壯大,目前,中歐班列(西安)已常態化開行17條國際干線,覆蓋亞歐大陸全境,“+西歐”集結線路達到22條,成為國際多邊合作的重要橋梁。一方面,固定時間和高效運行使得中歐班列“集結”效益持續顯現,不少國家培育出跨境電商平臺、物流平臺等新的產業集群,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也為各國和地區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另一方面,中歐班列跨越溝壑、縱橫山海,促進了各國間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加強了各國之間的“親密感”,擴大了合作共贏的朋友圈,為各國多邊合作、共同發展開辟了更為廣闊的路徑。
不斷創新驅動,引領未來發展。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應用,中歐班列正在向智能化、數字化方向發展,從單一的貨物運輸向多元化服務轉變。為實現國內海關、鐵路數據聯通,中歐班列(西安)研發“云艙系統”,采用智能報關、集裝箱循環運輸等方式,使班列的運行效率提高1/3以上,綜合成本下降15%以上;中歐班列推出了定制化的全程物流解決方案,為客戶提供高品質的國際物流服務;同時,優化返程貨源,中歐班列實現了貿易平衡,進一步提升了服務價值……通過科技創新,中歐班列實現了貨物追蹤、運輸管理、數據分析等環節的智能化,大大提高了物流服務的透明度和準確性,為全球物流體系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
十余年循環往復、晝夜穿梭。我們相信,在和平友好、開放包容的壯美畫卷中,加速奔跑的中歐班列(西安)必將奔馳不息、聯通萬里,持續迸發出強勁發展活力,為各地區帶來滿滿的貿易機會和發展機遇。(李天禪)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