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書岱說 | 泰山與意大利的文化交流
□周郢
近日,尼山世界古典文明論壇中意古典文明對話會在曲阜召開,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盛事。泰山與意大利有著久遠的歷史聯系,早在元代,旅行家馬可波羅就到過泰山腳下東平府,并將見聞寫入他的《行記》書中:“這是一個雄偉壯麗的大城市。商品與制造品十分豐盛。……大河上千帆競發,舟楫如織,數目之多,簡直令人難以置信。”(《馬可波羅游記》第二卷,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年版,第162頁)
17世紀地理大發現后,第一個把“泰山”之名展示給世界的,是來華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利瑪竇來華后,同泰安人、時任兵刑兩部尚書的蕭大亨結為好友,《利瑪竇中國札記》中曾兩次寫到過這位巨卿。利瑪竇雖沒有登過泰山,但他熟知泰山在中國的文化地位,所以其來華后繪制的《山海輿全地圖》《坤輿萬國全圖》等圖,特意畫上了泰山。從此在世界性的地圖上,有了泰山的地理坐標。
方濟各會教士、大西洋(意大利)羅馬人羅類思道光間曾至泰安府,山東巡撫陳慶偕向清廷奏報稱:“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六七月間,不計日期,曾有一人,自稱西洋天主教頭羅類思,來泰安府拜訪同教。”(《籌辦夷務始末·咸豐》卷三)羅類思所寫書信中,向其國人介紹了泰山風貌,其中具體描述了山上遍布的廟宇神龕及接踵而至的香客信徒,且講述親身所遇豫南婦女香客狀況:“我好奇地問這些婦人是誰,什么動機驅使她們以這樣大的年紀和這種方式來此。她們說是‘長齋’分支,因其一生從未吃葷而得名。”(羅類思《在中國的使命》,譯文轉自田芬《泰山外文文獻譯介與選讀》,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22年版,第166頁)為后世留下一則重要的香社記錄。
據了解,1985年在意大利羅馬市新建居民區,名“中國廣場”,占地60公頃,其18條街道全部是以中國地名命名,其中一條即取名“泰山”。這不僅象征著意中友誼,也表明泰山至今在意大利仍有深遠影響。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