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蜜臀,中文字幕无码人妻波多野结衣,亚洲va欧美va人人爽,亚洲人成在线网站

首頁 > 首頁 > 泰山 > 正文
  • 泰山名泉 | 名祠名寺有名泉(中)

      □馬輝 文/圖

      泰山自古道觀(祠、廟、宮、殿)、佛寺眾多,這些道觀、佛寺大多依泉而建或內有名泉,因此泰山自古就有“名祠名寺必有名泉相伴”之說。泰山主景區現存較為完好的宮觀、廟宇尚有岱廟、王母池廟、碧霞祠、三陽觀等20多處,廟中有香井、王母池、玉女池、龍泉等名泉;現存較為完好的寺院有普照寺、玉泉寺等多處,寺中有修德井、卓錫泉、玉泉、清涼泉等名泉。依泉建廟、建寺巧妙地利用了泰山名泉,賦予了名泉許多神秘色彩,客觀上也很好地保護了泰山名泉。下面介紹幾處名廟(殿)、名泉。

      QQ截圖20240718074813.jpg

      元君廟與靈異泉

      靈異泉位于泰山后石塢元君廟西院元君殿后黃花洞中,民間稱其為“八寶琉璃井”。相傳,黃花洞因洞口石壁上開滿黃花而得名。黃花洞洞頂滲水成冰,串串落入洞底池內,十分奇異,故名靈異泉,又傳仙鶴常來此飲水,又名來鶴泉。

      后石塢地處山陰,洞在天空山下,四周古松環列如筍;日照時間短,海拔高,洞又深,冬天洞內奇寒,滴水結成冰柱,到夏天仍未融盡,形成夏日冰柱,即“盛夏冰洞”奇觀,歷來為泰山十大自然奇觀之一。傳說碧霞元君成仙前在此洞修煉,故稱此洞為玉女修煉處。黃花洞前天空山南建有元君廟、元君殿。泉生洞中,洞藏松中,古今文人,多有題詠。明萬歷年間工科給事中何士晉在洞口題“云根玉液”,清康熙年間巡撫蔣陳錫題“靈山玉柱”,清人趙國麟留下了“洞名黃花洌清泉,六月寒冰堅玉柱。疑是石髓自空流,倒瀉巖穴成石乳”的詩句。現靈異泉日滴水量約0.5至1立方米,雨季水量較大,可供管理人員和游客飲用。

      《山東省志·泰山志》將后石塢靈異泉列為泰山七十二名泉之一,2007年6月,靈異泉被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評定為泰山十大歷史名泉。

      QQ截圖20240718074807.jpg

      三官廟與石乳泉

      石乳泉位于岱陰后石塢元君廟上院(東院)三官廟后的蓮花洞內,因洞頂巖石倒墜如乳,泉珠涓涓而得名。又因洞頂巖石裂隙水滴入洞底水中,叮咚作響,名叮當泉,海拔1325米。清人聶鈫《泰山道里記》載:“(靈異泉)東一洞曰蓮花,石瓣倒綴如蓮。懸霤涓滴,謂之石乳泉,積冰恍如玉柱。有今上御制《蓮花洞》詩勒壁,即《岱史》所謂‘后石屋’也。”洞周圍尚存“忘機”“作出世想”等石刻。

      蓮花洞、叮當泉有一個美好的傳說:很久以前的一個夏天,山下給財主放牛的小伙子王二,攆著牛群到后石塢放牧,無意中發現離他不遠的懸崖上有一朵剛剛開放的、潔白的蓮花,還隱約地聽到從懸崖內傳出的“叮鈴咚隆”的響聲。泰安州官得知此事后,認定懸崖中有奇珍異寶,就讓人領著進去看。事有湊巧,州官不僅看到了“神蓮”,也聽到了“仙樂”。他忙派人回城,調來石匠工役,開始鑿崖取寶,整整鑿了三天三夜,果然在崖中挖到一個空洞。這洞高剛過人,洞頂的石縫有節奏地往下滴著清泉水,發出“叮咚”之聲,這便是人們聽到的“仙樂”。洞下水汪中有塊不大的藕瓜,又白又嫩,他認定藕瓜就是珍寶,二話沒說,伸手就抓了起來。只聽“咔嚓”一聲響,那藕瓜一道金光騰空而去,州官大吃一驚,跌倒在水汪之中……從此,藕瓜沒有了,神蓮也不見了,只留下這石洞和泉水。后人便叫石洞為蓮花洞,叫那泉為叮當泉。

      石乳泉泉水常年不涸,古時即為住廟僧尼的主要生活用水,現日出水量1立方米左右。1993年出版的《山東省志·泰山志》將石乳泉列為泰山七十二名泉之一。

      QQ截圖20240718074753.jpg

      無極廟與長壽泉、云水泉

      長壽泉又稱天神泉、無極廟泉,位于泰山景區長壽橋北150米無極廟山門東、西溪西岸,云水泉在長壽泉南約5米處。泉水清澈甘甜,口感清醇,自古為山民和竹林寺僧人飲用水源。

      無極廟是民國十三年(1924年)兗州鎮守使張培榮用其夫人侯氏的壽金創建的,其廟址原為竹林寺的一部分。廟為全石結構,曾被毀壞,1985年整修。所謂“無極”,古代哲學中認為是形成宇宙萬物的本源。以其無形無象、無聲無色、無始無終、無可指名,故曰無極。《創建百丈崖長壽橋碑記》載:“張培榮夫人曾夢見圣母在黑龍潭東百丈崖上顯像,于是張培榮便在顯像處建長壽橋,并封其夫人為‘無極真人’。”

      長壽泉的得名,不僅是因為此泉在長壽橋附近,還因該泉水質好,自古傳說是“神水”。現長壽泉、云水泉泉脈甚旺,有幾個出水口,日出水量8至10立方米。為保護泉源,已建保護圍池,并埋設水管,以方便市民常年取水。泉出水口上有“長壽泉”“云水泉”泉名石刻。

      QQ截圖20240718074800.jpg

      三皇廟與靈液泉

      靈液泉位于泰山西南麓、岱岳區夏張鎮雞鳴返村三皇廟西門外。泉上有巨石覆蓋,后人在其上刻“丹鳳泉”。后來開山修路時,村民又發現泉西另一巨石上古人刻有“靈液”,“靈”字陰刻,往里凹;“液”字陽刻,往外凸,體現了道家陰陽和諧的理念。據專家考證,靈液石刻已有數百年歷史。

      三皇廟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明萬歷年間重修后形成現在規模。廟依青龍山(又名寶金山、牧人山)而建,由山上、山下兩部分組成。三皇廟四合院落,正殿三間供天皇、地皇、人皇神像,即伏羲氏、燧人氏、神農氏。東殿為泰山行宮,供奉泰山奶奶。由三皇廟西門外向北沿石階曲徑而上,青龍山頂坐落著主廟玉皇廟,供玉皇大帝神像。登臨玉皇頂遠眺,山清水秀,風光無限,正是“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的意境。

      三皇廟西門外北側即靈液泉。泉水清澈甘甜,十分清涼,傳說能解百病、延年益壽、得子聰慧,上千年來人們紛紛到此取“法水”,至今絡繹不絕。

      三清殿與升仙泉、塢旺泉

      升仙泉、塢旺泉(吳王泉)分別位于徂徠山中軍帳景區三清殿東側和西側,大佛巖左下端,山巖裂隙水流出而成泉,屬牟汶河水系。

      民國九年(1920年)立《中軍幛重修三清殿創修呂祖閣靈官殿碑》載:“泉分左右,東則澄澈一泓,煮茗則清人詩脾;右則出而帶濁,雖非流觴曲水,而導而引之,灌園尤便。”三清殿,又稱蓬萊觀,位于徂徠山主峰太平頂西北6公里處。據傳春秋時期吳王夫差伐齊時,中軍便設于此,因而也叫中軍帳。《泰山道里記》則說“以地處徂徠適中也”。此處海拔700米,四面環山,中部平坦,北依懸崖,南鄰深壑,北面山體巖壁有中軍大佛,又名大佛巖,約50米見方,頭、肩、腹、腿明顯,宛如一大肚彌勒佛端坐山間。清人題聯描繪此處“萬疊青松千澗月,一曲流水四圍山”。清康熙年間,中軍帳自然美景被云游道士韓太章發現,便募得此處創建蓬萊觀,后改稱三清殿。現存建筑為1995年后重建,共3間,殿內供奉“三清”。三清殿前及院中存有清康熙年間立《新修蓬萊觀、三清殿記》碑,清嘉慶年間《徂徠山重修中軍帳正殿記》碑等碑碣八通。

      今兩泉泉脈尚存,旱季泉水較少。升仙泉已甃石為井,日出水量0.5至1立方米,僅供林場管理人員用水,泉水清澈甘甜,富含多種礦物質,據傳常飲能延年益壽。殿西塢旺泉日出水量0.5至1立方米,已甃為長寬各1.5米泉池,其水甘而潔,四季如一,相傳為吳王駐蹕時的飲用水源,因而稱為吳王泉,清乾隆《泰安縣志》記為塢旺泉。泉池中林石倒影,波光粼粼,有人在泉旁刻“神影泉”泉名。泉下有銀杏樹一株,雌性,高23米,胸徑1.14米,冠幅20米,生長茂盛,據測算樹齡已達千年。

      2007年6月徂徠山升仙泉、塢旺泉被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評定為泰山周邊十大歷史名泉之一。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舉報電話:12377 舉報郵箱:jubao@12377.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魯公網安備 370902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