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何以奔涌?大保護生動作答!
湖北是長江干線徑流里程最長省份,是三峽庫壩區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所在地,是長江流域重要水源涵養地和國家重要生態屏障,在長江大保護和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擔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2016年,上游重慶;2018年,中游武漢;2020年,下游南京——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多場座談會,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掌舵領航,引領廣大干部群眾守護一江澄碧。近年來,湖北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一幅生態優美、產業興旺、文化昌盛的畫卷正沿著長江徐徐展開。
積極響應,守護“不盡長江滾滾流”。湖北省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統籌山水林田湖草和水土氣共治,加強生態環保立法,在制定湖泊保護條例、水污染防治條例、土壤污染防治條例、神農架國家公園保護條例等法規的基礎上,出臺關于長江漢江湖北段實施禁捕的決定,實行“十年禁捕”,保護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修復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加強流域立法,先后制定清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漢江流域水環境保護條例,堅持重點治理、源頭治理、系統治理、從嚴治理相結合,加強污染防治和水生態修復,保護和改善水環境;修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堅持問題導向、效果導向,全面規定了大氣污染源全要素以及源頭預防、過程控制和末端治理全環節的防治措施,助力打贏“三大攻堅戰”;出臺河道采砂管理條例,疏堵結合,進一步規范河道采砂行為……經各方齊心協力、不懈努力,已逐步形成比較完備的生態環保法規制度,生態立法成為湖北立法又一張“新名片”。
多措并舉,保護“長江春水綠堪染”。湖北各沿江城市,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在新發展格局中找準各自定位,主動作為,勇于擔當,努力將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武漢出臺《武漢百里長江生態廊道規劃方案》,在兩江四岸“連斷點、補空點、提亮點”;荊州頒布施行地方性法規《荊州市長湖保護條例》,開展區域協同執法,與湖南省岳陽市和省內宜昌、荊門、恩施三市州簽署《協同執法合作協議》,強化流域共保聯治;宜昌細劃出12個三級流域單元、27個四級流域水體、183個五級溪流末梢,形成“三級強管控、四級重實施、五級治末梢”機制;黃石以長江大保護為契機,全面啟動長江沿線82座重點區域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累計投資近6.73億元,修復治理礦山面積12574.2畝,給黃石長江岸線鑲上了綠絲帶……長江沿岸城市一項項有力舉措陸續出臺,加快推動湖北漁業高質量發展,淡水魚產量連續27年位居全國第一,長江、漢江等河流排口溯源整治,省控重點湖泊排口整治、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黑臭水體整治,得到大力推進。2023年,湖北長江干流、漢江干流、丹江口庫區及主要支流總體水質為優;17個重點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3.3%,與2022年相比,上升0.4個百分點;全省生態質量指數(EQI)為70.41,生態質量等級穩定在一類。
積極踐行,只愿“唯見長江天際流”。在丹江口,80支市直單位“小水滴”志愿服務隊、20支社會團體志愿服務隊、345支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常態化守水護水,筑起了守護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質的“第一道長城”;在格林美集團荊門園區自動化生產線上,電池包經過拆解,變成電池模組、電芯,然后經過破碎、熱處理、分選、濕法等工藝,制備成生產動力電池的重要原材料——廢舊動力電池被“吃干榨盡”;三峽大學益心“鱘”豚志愿服務隊積極參與中華鱘增殖放流活動,并使用科研手段定期開展江豚監測活動,助力江豚保護。“保護長江,人人有責”在長江沿線蔚然成風。
湖北,因水而興、因江而盛。作為生態大省、“千湖之省”,始終堅持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統籌推進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讓產業增價值、生態添顏值,如今,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良性互動已初見成效,奏響了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協奏曲”、繪出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圖景。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