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工程”深中通道煉成記
中新網北京7月6日電(中新財經記者 宋宇晟) “交通量爆滿!”
深中通道通車第一天,即便是眼看著這條連接深圳、中山和廣州的跨海通道一點點“長大”的徐國平,也被驚到了。
“我那天要從中山去深圳,3點半從中山出發,去的時候就堵得一塌糊涂,回來時已經11點半了,還是堵得一塌糊涂,而且是雙向八車道全堵!”
6月30日當天,“深中通道堵了”登上社交媒體的熱搜榜,成為中國網民討論的熱門話題;浩浩蕩蕩的車龍照亮整座大橋的視頻刷屏網絡。
“最舒心的一次堵車”
在過去的14年間,這位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深中通道島隧設計總負責人,曾無數次設想過深中通道通車時的景象。
“我之前預計,用不了兩年,這條通道每天的車流量就能達到近10萬車次。”
顯然,徐國平的預測過于保守了。通車還不到一天,這個數字就被超過。
數據顯示,自6月30日15時正式通車試運營至7月1日15時,深中通道24小時車流量已超12.5萬車次。
在近日接受中新財經記者采訪時,徐國平回憶起那天被堵在深中通道的心情。他說,這是自己“最舒心的一次堵車”。
從一張圖紙到通車當天即堵車,徐國平用了14年的時間。其中的前7年做前期研究,后7年做設計建設。
“我從業34年了,這是我感情最深,歷時最長,也是我干過這么多工程中最艱難的一個工程。作為建設者之一,我看到深中通道開通后能馬上發揮巨大作用、得到社會認可,內心很欣慰。”
超級工程背后的“基建狂魔”
14年的時間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并不短暫,但對深中通道的建設者來說,則顯得有些緊張。
全長24公里的深中通道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橫跨珠江口東西兩岸,是全球首個集“橋、島、隧、水下互通”為一體的跨海集群工程,也被認為是當前世界上綜合建設難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
公開報道顯示,這樣一項超級工程,創造了10項世界之最、研制出10項首創重大裝備、攻克了10大國際領先技術……
工程難度可想而知。
中國施工人員需要在離海岸大約15公里的海中建成一座主塔高270米、主跨1666米的懸索橋;還要在伶仃洋近40米深的海底,讓23個重約8萬噸的沉管實現毫米級精確對接;需要用不到半年時間,在海上造出一座相當于19個國際標準足球場面積的島嶼;還要在中華白海豚的洄游區和重要棲息地內,以盡量少的擾動,開挖沉管隧道的基槽……
雖然幾乎每位接受采訪的參建人員,都會向記者講述他們在建設期間遇到的各類困難,其中有很多還是世界級難題,但這些項目無一例外均在預定工期內完工。
“基建狂魔”的新高度,仍由“基建狂魔”創造。
“中國人就是這樣干的”
整個深中通道跨越伶仃洋海域,其中的西人工島猶如一個巨大的風箏浮在海面,承載著深中通道隧、橋快速交通轉換功能。
建設團隊研發出世界最大的12錘聯動液壓振動錘組,將57個直徑28米、最重近700噸的鋼圓筒振沉,創下141天“快速成島”的施工紀錄。
此外,施工人員還要將23個沉管精準對接到海底。一個沉管就重約8萬噸,比“遼寧艦”航母滿載排水量還重。
為此,團隊花費三年時間首創運安一體船,集成九大智能系統,在海底40米、有暗流有浪涌的環境中,創下23個管節平面安裝偏差均小于30毫米的施工精度。
深中大橋是當前世界最大的跨徑全離岸海中鋼箱梁懸索橋,離海岸大約15公里遠,向西與中山大橋相連,向東與西人工島相接。
施工期間,數百名建設者扎根伶仃洋。中交集團二公司副總經理黃厚卿告訴中新財經記者,施工人員在海上孤島平臺的最長記錄達半年多。
在他看來,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思路差別不大,“就是依靠我們整個團隊,對照目標找出問題,然后解決問題,最后落實執行”。
“這個橋就這么修成了,中國人就是這樣干的。”他說。(完)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