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監督不是找茬兒
“官譜太大”“官威大,還需要人幫忙打傘”……前段時間,某地發布了一則文旅局局長現場考察的信息,其中一張有人為局長打傘的照片引發廣大網友“口誅筆伐”,矛頭所指的主人公也被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
然而真相如何呢?該局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自己是去鄉鎮解決問題的,“不知道有人給自己打傘,而且不認識打傘的人”,工作人員也說“有可能是照片錯位導致產生錯覺”。
真相出來后,輿論很快止息,但由此帶來的思考遠沒有結束。
一
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一丁點的“與眾不同”都有可能被無限放大,一句文字、一張照片、一段視頻,分分鐘就可能引爆輿論場。應該說,網絡輿論監督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比如在“許霆案”“華南虎事件”“天價香煙事件”“仝卓高考舞弊事件”中,網絡輿論監督都發揮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網絡輿論監督讓網民最大程度地參與到新聞事件、社會事務和公共決策中,起到了針砭時弊、激濁揚清、促進問題合理解決與順利解決的作用,是醫治社會頑疾的良藥之一。
與此同時,不容忽視的是,靠猜測、靠捕風捉影、靠碎片化信息就隨便下定論的“表層監督”也越來越多。比如,網友爆料某地副鎮長視察災情有專人打傘,實際情況是副鎮長冒雨指揮救災,過路群眾主動上前為其遮雨;某地領導因額前有一撮白發被一些網友認為是“挑染”,不符合公職人員形象,其實人家只是“天生如此”。
不求真相,“隨心所欲”挑錯找茬兒,掀起的輿論聲浪不僅會給當事人帶來很大傷害,更會嚴重透支社會信任,帶來巨大的社會治理成本。
弱化主流價值。如果一些自媒體和網友只會“找茬”“揭短”,以點帶面,忽視總體,或短視、靜止地看待事物,把矛頭對準那些礙于當前條件、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那就未免是“吹毛求疵”,對工作開展無益,反倒容易形成“反主流化”的網絡氛圍,沖擊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判斷。
背離事實真相。隨著信息傳播不斷碎片化、流量化,一些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和定力的網友,往往會非理性地盲目跟評、人云亦云,“奪眼球”“打嘴仗”“瞎抬杠”的現象比比皆是。久而久之,各種暴論越來越肆意,真相還原更加復雜,情緒化的表達和偏見導致監督失去原本意義,出現媒介審判等惡劣后果。
誘發輿論暴力。有些人為了獲取流量、牟取利潤,通過編發未經核實的虛假消息等引發情緒化言論和泛濫式“人肉搜索”,讓網絡輿論監督演變成輿論暴力。其結果可能是侵犯他人權益、激化圈層矛盾引發群體對立、擾亂輿論生態撕裂社會共識。
二
網絡輿論監督為何會“走偏”?
從公眾角度觀察——
一是隨大流。個人進入集體,在群體壓力的作用下,群體中的多數意見對成員中的個人意見或少數意見會產生壓力,個人失去獨立思考能力,在不自覺中對多數意見作出妥協和讓步,形成感染力極強的集體心理。網絡世界也是如此。當“爆點”出現,很多人可能都不會去仔細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只會隨大流對當事人“群起而攻之”。
二是有偏見。對某個群體或某種現象,人們往往都有自己的思維定勢或固定看法,當相關事件出現時,很容易“事件歸類”“對號入座”“亂貼標簽”。比如,看見汽車撞了自行車,不分因果先罵汽車;公職人員和群眾起沖突,不辨是非先痛批公職人員。這種“站隊”式評價,往往有失客觀中立,也會強化矛盾、制造隔閡。
從自媒體角度分析——
一是價值偏差。在“眼球經濟”的驅動影響下,太多自媒體人盲目追求流量,既不受新聞倫理約束,也無視社會責任,一味在網絡輿論場上“攪弄風云”。
二是監管漏洞。在網上“信口開河”的成本太低了,加上互聯網的匿名性特征,人們“信口雌黃”的心理負擔不大,導致一些自媒體發聲比較隨意。即使“過了頭”,往往也不過是下架或封號,較少有更嚴重的處罰。
本來,網絡輿論監督應該更好地促進公權力運行,糾正不良風氣,推動社會進步,但“走偏”的網絡輿論場帶來黑白不分、真假難辨、善惡不明,極大地消耗著社會的信任度,人們不知道該信什么、不該信什么,對于該確信的反倒存了質疑,對于謠言也會產生一兩分相信。
三
網絡輿論想要發揮更多正向的力量,就不能一味地“找茬”“揭短”,拿著放大鏡找毛病、過度解讀,而應多幾分“注重”。
注重“慎”。面對社會現象或網絡事件,應審慎發聲。對于沒頭沒尾的視頻片段、來龍去脈不清不楚的事件,不隨意下結論、給評價,如果真的關心,那就多核實一下信息源,找到權威出處,弄清事情原委。不能戴有色眼鏡,不能“開美顏”“加濾鏡”,更不能先入為主,要慎重公道、包容守正,把作為公民的正義感和社會責任感用準。
注重“清”。要認清網絡輿論監督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它應該是為了推動問題解決、回應群眾關切、維護社會穩定而存在的。所以,哪怕是在網上匿名發聲也應該是出于公心、幫忙不添亂的。只有讓網絡輿論場清澈起來,監督才能真正發揮“警示吹哨”的作用,而不是攻擊和傷害,監督也才能“落地有聲”。
注重“實”。不論是個人還是自媒體主體,都不能隨心所欲,不管發表認同還是批評觀點,都應追求實事求是、公正客觀,不能唯“流量”是從。“信口開河”不僅違規,也失德。哪怕監管一時間“教不會你如何做人”,長遠看“多行不義必自斃”。
注重“準”。網絡信息最缺的品質就是“準”,而能補上這一環的是官方和主流媒體的聲音。網絡輿論場上從來不乏為謀私利、樹威信、泄私憤、鳴不平而找茬兒、造謠、胡說的情況,此時政務新媒體和主流媒體就要及時站出來“校準”“糾偏”,阻斷甚至杜絕虛假信息和謠言的繼續產生和傳播,維護網絡輿論場的清明。
我們樂見網絡輿論監督,并期待網絡輿論監督在推動問題解決、作風改進、社會進步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只不過,網絡輿論監督也要把握好監督的“時度效”,做到原由細究、分析客觀、批評到位、建議合理。須知,監督不錯位、促進不促退,幫忙不添亂、有為不亂為,才是輿論監督的真諦。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