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學習|泰山與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
作者:周郢 張琰
泰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為深入解讀泰山文化提供了重要參考。
連續性
在中華名山中,泰山最具有“歷史連續性”。其他名山或興于一時,盛于一地,多有變化。但泰山在五千年歷史變遷中,始終具于重要的地位,其文化從未中斷。泰山從一座自然山,由于深受東方民族崇拜,漸同國家政權發生關系,從一邦之鎮、一國之尊而發展為帝王封禪告祭之所,用以宣示君權神授的政治舞臺,泰山亦因之成為歷代王朝治亂興亡的晴雨表,在每個歷史時段、治亂興衰之中,都可以看到泰山巍峨的身影。其與國家政權關系之密,歷史延續之長,社會影響之大,確乎是其他諸山難以比肩的。所以,有學者提出:二十四史是中華文明的總記錄,而泰山就像一條紅線,貫串了這部二十四史。從這個比喻上,足見“連讀性”正是泰山文化的最鮮明的特色。
創新性
泰山文化具有創新性。每個時代的泰山,都根據時代需要,自我更新,與時俱進。比如封禪大典,從最早側重帝王個人祈求,發展成為為國祈安、為民祈康的國家盛典,實現了從神本到民本的質變。在近現代歷史巨變中,泰山也實現了文化轉型,從一座彰示神權、君權的王朝宗山,轉化為振奮民族的精神之山,易君左“國山之議”中借議定國山,維民族精神于不墮,激勵國人抵御外來侵略之斗志。
統一性
幾乎每一次中國大統一,都會將泰山提上朝野論壇。秦統一六國,秦始皇“登茲泰山,周覽東極”;晉結束三國鼎立,群臣以東吳平定,認為“混一區宇,六合為家”,奏請晉武帝“宜宣大典禮中岳,封泰山”;隋統一南北后,隋文帝以“此事體大,朕何德以堪之,但當東狩,因拜岱山耳!”下詔東巡泰山,柴燎祭天;清平定三藩、收復臺灣,群臣奏請康熙親祀泰山。泰山成為中華大一統的象征。所以,《隋書》上有“天下一統,焚柴太山”之說。
包容性
包容性是泰山文化的顯著特征。泰山文化在形成中,廣泛吸納了各區域、各民族的優秀文化,使其文化特征呈現多元色彩,體現了中華文化博大兼容的一面。秦李斯在《諫逐客書》中論稱:“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正是對這一文化特色的生動隱括。泰山的包容性具體體現在民族、宗教和外來文化三個方面。泰山是儒家的圣山、道教的仙山和佛教的靈山。泰山除了包納漢民族的文化,同時也包納中國各少數民族文化。而且泰山信仰也從漢族的一族恢廓廣被于中華各個少數民族之中,成為萬族共仰的民族之山。泰山文化的形成中,從不排斥外來文化。岱廟大殿《泰山神啟蹕回鑾圖》,在畫法上,既繼承了宋代傳統筆法,又加以清初傳入的西畫技法,從而使壁畫顯現出宋清兼融、中西合璧的藝術風格。
和平性
泰山“雄重盤礴”的山體讓人們將他與國家和社會的安定聯系在一起。于是泰山便有了平安、安定、康泰的文化內蘊。西漢淮南王在《上武帝書》中說:“天下之安,猶泰山而四維之。”泰山從此逐漸與“國泰民安”聯系在一起。大觀峰上明清人題勒“與國同安”“與國咸寧”,都體現出泰山文化的這一精意。而和平正是平安文化的首要內蘊,漢武帝封禪時,鑄鼎置于泰山,書銘云:“登于泰山,萬壽無疆;四海寧謐,神鼎傳芳。”其中“四海寧謐”正表達的是四方和平之冀望。唐開元封禪,促進了與突厥的和平共處。唐宋時期,日本、印度等國家的使節來到泰山參加封禪大典,泰山還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泰山文化不斷融合古今中外文明與先進思想,使各種文化在泰山和諧存在、相互融合發展,成為中國人乃至世人的精神家園。
綜上所述,中華文化的整體風貌,都在泰山上有具體而微的體現,泰山堪稱是中華歷史文化的晴雨表!這也從一個方面印證了郭沫若先生“泰山是中國歷史的局部縮影”這一精辟之論。
(作者 周郢 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山東省社科理論重點研究機構泰山文化研究基地首席專家,泰山學院泰山研究院教授 張琰 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泰山學院泰山研究院教授 )


中共泰安市委宣傳部主管 泰安日報社主辦 地址:泰山大街333號泰安傳媒集團22樓 聯系電話:0538-6272000 郵編:271000
中華泰山網 版權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魯B2-20100031號 魯ICP備08005495號-1